上海地铁9号线拆除部分座位以增加早高峰运能,引发市民对出行效率与舒适度的热议。
地铁车厢内,四排座位悄然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冰冷防滑条与乘客困惑的目光,一场关于效率与舒适度的博弈正在上海这座城市的地下脉络中上演。
2025年9月初,上海地铁9号线的乘客们惊讶地发现,某些车厢正在经历一场“瘦身革命”。往日整齐排列的座位不见了踪影,浅色的防滑条如同神秘符号标记在空荡荡的车厢地板上。
这张由网友捕捉的照片迅速在社交平台传播开来,引发市民的广泛讨论和猜测。许多人好奇:这是地铁公司的临时调整,还是一项长期规划的开始?
01 拆座增空间,官方回应背后的苦衷
9月6日,一则关于9号线“座位消失”的帖子在网上掀起波澜。照片显示,某节车厢内整整四排座位被拆除,原本供乘客休息的区域变成了平坦的站立空间,地面上新贴的防滑条在灯光下格外醒目。
上海地铁运营方很快给出官方解释:这是为缓解9号线高峰时段拥挤状况进行的试点改造。据了解,此次改造仅涉及一列列车,拆除了车头和车尾车厢的各2排座位。
看似简单的拆除动作,实际上能增加约25名乘客的站立空间。对早高峰挤得像“沙丁鱼罐头”的9号线来说,这或许是一次有益的尝试。
02 运能达极限,上海地铁的艰难抉择
为什么选择拆除座位?数据给出了答案。上海市交通委交通指挥中心2025年第二季度统计显示,9号线日均客流稳居全市第三,仅次于2号线和1号线。
工作日的早高峰时段,9号线部分区间的最短行车间隔已经压缩到1分50秒,几乎达到了运营极限。在无法再增加列车班次的困境下,向车厢内部“挖掘潜力”成了唯一选择。
这条横跨松江、闵行、徐汇、黄浦、浦东五个区域的线路,串联了松江新城、徐家汇副中心、陆家嘴、世纪大道等多个重要商圈和居住区,成为无数通勤族每日必经之路。
03 乘客意见分歧,支持与担忧并存
对于这一变化,乘客反应两极分化。那些每天在早高峰“搏斗”的上班族大多表示支持。“奋斗的小蚂蚁”留言道:“每天早上在9号线挤得怀疑人生,能多站几个人也好啊,总比挤不上车强。”
也有网友调侃:“以前是‘站票都难买’,现在好歹有了更多‘站票’的机会,知足吧!”
反对的声音同样不容忽视。安全问题成为最大关切点。“飞翔的云朵”担忧地表示:“拆除座位后,车厢里人更多了,又没有增加扶手等安全设施,万一急刹车,大家很容易摔倒。”
还有乘客担心此举可能让“板凳族”卷土重来。此前,上海地铁曾多次出现乘客自带小板凳乘车的情况,严重影响车厢秩序和其他乘客通行。
04 已有先例可循,16号线的成功经验
这并非上海地铁首次采用“拆除座椅”的方式提升运能。回溯到2015年1月,16号线就曾面临类似困境。当时运营方拆除了每节车厢中部车门位置的4个双人座。
一列3节编组的列车因此比原先多载客约30人,有效缓解了早高峰拥挤状况。9号线的试点,正是借鉴了16号线的成功经验。
不同的是,9号线作为客流量更大的线路,任何调整都会引发更广泛的关注和更激烈的讨论。
05 泗泾站连续四年夺冠,早高峰的“生存挑战”
上海早高峰进站客流排行榜显示,9号线泗泾站已连续4年位列第一。这个位于郊区的站点,每天早晨7点至9点间都上演着“生存挑战赛”。
在许多以上海为背景的都市剧中,只要出现9号线泗泾站的场景,弹幕里就会涌现大量“打工人”的共鸣。有乘客苦中作乐地说:“每天能顺利挤上车,都得暗自庆幸,感觉自己又赢了一天。”
2024年6月,9号线还专门开展过“地铁小板凳”专项整治行动。在松江新城站至九亭站区段,加大广播宣传力度,增派志愿者劝阻使用小板凳的行为。如今拆除座位的举措,让人不免担心“小板凳”现象可能死灰复燃。
06 试点谨慎推进,未来决策待观察
对于后续是否会进一步推广这一做法,上海地铁表态谨慎。运营方表示将密切关注试点列车的运营情况,收集乘客反馈意见,综合考虑安全、舒适度等多方面因素后再做决策。
地铁作为城市公共交通的主动脉,任何调整都必须以保障乘客的利益为出发点。在运能提升与乘坐舒适度之间寻求平衡,考验着运营方的智慧。
城市发展带来的交通压力日益增大,需要政府、运营方和市民共同努力,寻找最佳解决方案。9号线的这次试点,正是这种努力的一部分。
未来,上海地铁可能还会探索更多创新解决方案。
东京地铁曾在车厢内安装折叠座位,在高峰时段将座位收起增加站立空间,平峰时段则恢复座位功能。这种灵活可变的设计既保障了通勤效率,又兼顾了乘坐舒适度。
上海地铁的这次试点,也许是走向更加灵活、智能的地铁车厢设计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