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边坝县惊现藏马熊群夜间觅食,垃圾处置与生态保护难题引关注】

西藏边坝县垃圾场出现大量藏马熊夜间觅食,反映野生动物自然食物资源短缺与人类垃圾管理存在生态冲突。

黑夜笼罩的西藏高原上,一道车灯照亮了令人震惊的场景:二十余头藏马熊正埋头在垃圾堆中翻找食物,庞大的身躯在夜色中若隐若现,咀嚼声与塑料袋的摩擦声打破了山谷的宁静。这是9月6日晚,一位网友在西藏昌都市边坝县某垃圾场拍摄到的画面。

拍摄者回忆道:“我紧握方向盘,随时准备撤离。虽然知道藏马熊一般不主动攻击人,但面对如此庞大的群体,还是感到脊背发凉。”这段视频迅速引发全网关注,人们既为熊群规模震惊,也为野生动物觅食垃圾的现象感到忧心。

▍垃圾场现状:远离县城,工作人员专职处理
边坝县人民政府工作人员向潇湘晨报记者介绍,该垃圾场位于远离县城的山上,“晚上一般不会有人前往,垃圾处理由工作人员驾驶专用车辆负责运输和倾倒。”
当被问及藏马熊从何时开始在此觅食时,工作人员表示并不清楚。昌都市林业和草原局此前回应称,当地确实有较多藏马熊活动,但具体情况需县级部门确认。而边坝县自然资源和林业草原局则对熊群事件表示“没有发生”。

▍生态警示:野生动物为何“以垃圾为食”?
藏马熊,又称西藏棕熊,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通常栖息于海拔3500米以上的高山草甸、灌丛和森林地区。传统上以植物根茎、小型啮齿类动物和昆虫为食,冬季前会大量觅食以积累脂肪越冬。
专家分析,熊群集体出现在垃圾场可能反映三个问题:
一是自然食物资源可能短缺,迫使野生动物扩大觅食范围;
二是垃圾场未得到及时规范处理,残留食物气味形成“吸引源”;
三是人类活动区域与野生动物栖息地重叠加剧,生态平衡面临挑战。

▍潜在风险:人熊冲突与生态健康令人担忧
野生动物长期依赖人类垃圾作为食物来源存在多重隐患:
首先,塑料袋、包装盒等塑料制品被误食后,可能造成消化道堵塞或中毒;
其次,人类食物中的高盐、高油、添加剂等成分对野生动物健康产生不利影响;
更重要的是,这种异常觅食行为会改变野生动物的自然习性,增加人熊相遇几率,可能引发冲突事件。
生态保护专家指出:“野生动物依赖垃圾觅食,反映出当地生态系统可能面临压力。需要同时关注野生动物保护、垃圾科学处理和生态系统健康等多重问题。”

▍边坝县:西藏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组成
边坝县位于西藏东部,怒江上游,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是青藏高原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里森林密布、河流纵横,拥有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同时也是藏马熊、雪豹、岩羊等珍稀野生动物的栖息地。
近年来,随着生态保护力度加大,当地野生动物种群数量明显恢复。但如何科学处理人类活动与野生动物保护的关系,成为亟待解决的课题。

▍未来之路:生态保护与垃圾治理需双管齐下
针对垃圾场吸引野生动物的问题,国内外已有一些成功经验:
一是建设防野生动物侵入的垃圾处理设施,如加高围栏、设置警示装置;
二是推行垃圾科学分类和及时清运,减少食物垃圾暴露时间;
三是在偏远地区推广垃圾无害化处理技术,避免露天堆放;
四是开展生态监测,掌握野生动物种群动态,提前采取防范措施。
西藏正在加快建设国家生态文明高地,如何平衡生态保护与人类活动,需要更多创新解决方案。

——————————
🌱 小编思考:
这段视频展现的不仅是奇观,更是一面生态镜子。当我们欣喜于野生动物种群恢复的同时,也需要思考:如何为它们提供更自然的生存环境?如何让人类活动与自然保护和谐共存?这需要政府、专家和公众共同努力,找到生态保护与区域发展的最佳平衡点。

📌 温馨提醒:如遇野生动物,请保持安全距离,不要投喂或惊扰,及时向林业部门报告。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