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正义的黎明:“两年被家暴16次案”当事人小谢的漫长夜与盼

家暴受害者小谢等待二审宣判,16次暴行留下4重伤5轻伤,11年刑期的背后是一个女性用余生等待正义的漫长抗争。

成都的秋夜,凉意渐浓。在武侯区一家普通的酒店房间里,小谢静静地坐在窗边,望着窗外阑珊的灯火。明天,9月9日上午9点半,她将再次走进成都市武侯区人民法院,听取那个改变她一生的案件的二审判决。这一刻,她已经等待了太久。

一、伤痕累累的过往

小谢穿着一件灰色短袖和深蓝色高腰牛仔裤,素面朝天。她的气色比想象中要好,但眼底深处藏着难以抹去的疲惫。每当夜深人静时,那些被家暴的记忆就会如跑马灯般在脑海中重现,让她整夜难眠。

“两年间,16次家暴。”这个数字已经深深烙在她的生命里。最严重的那次,她躺在病床上与死神擦肩而过。身体上的4处重伤和5处轻伤可以慢慢愈合,但心理上的创伤却时刻提醒着那段黑暗的岁月。

2024年12月27日,一审判决被告人贺某阳犯故意伤害罪,判处有期徒刑9年10个月,犯虐待罪,判处有期徒刑1年6个月,合并执行有期徒刑11年。对这个结果,小谢直言:“我非常不满意。”而贺某阳当庭上诉的理由,竟是认为“判重了”。

二、恐惧如影随形

最让小谢感到恐惧的,是那些从看守所和监狱中不断寄来的信件。信中写道:“你想一想写谅解书的好处和不写的坏处”“我是早出来对你姑娘好,还是晚出来对你姑娘好”“做人留一线,日后好相见”……

每次收到这些信,小谢都会出现严重的应激反应:手部麻木冒汗、干呕、全身止不住地颤抖。“害怕”二字,贯穿了她的日常生活。她计算着时间:“今天我知道他还有8年7个月零20多天就会出来,我害怕。”这种感觉,就像生命在倒计时。

三、家人的守护

明天,小谢的家人都会到庭听取判决结果。父母、哥哥,甚至80多岁的奶奶都要来。“我和妹妹从小跟着奶奶长大,这次她坚持一定要来。”小谢的哥哥说着,目光始终没有离开妹妹。

在家暴最严重的时候,是家人的支持给了小谢活下去的勇气。每当谈及家人,这个在其他时候都表现得异常坚定的女子,总会忍不住红了眼眶。“我希望等一切结束后,活一天我就开开心心的,把孩子养大,照顾好父母,尽到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四、司法认定的困境

法院最终认定了4次虐待和5次故意伤害,这与小谢所述的16次家暴在数量上有差距。她解释说:“期间比较严重的家暴有报警,因此我有过6次报警,但第一次报警只有出警回执,没有做笔录,也没有伤情鉴定,因此没有被认定。”

这个教训让她想告诉所有家暴受害者:“一定要报警,有笔录的话,在整个证据链里面它才是最有效,最具有法律效应的。”她特别强调,“有家暴就要报警”,这是保护自己的最重要方式。

五、走出阴霾的勇气

自从站在公众面前,小谢收到了各种声音。有人质疑“为什么不跑,为什么不离婚”,对此她深吸一口气说:“跑不掉,离不掉,过不好,这就是我对那段时间生活的总结。”只有亲身经历过的人,才知道这其中有多难。

但现在,她已经成为其他家暴受害者的希望之光。很多人向她求助,她总是尽己所能地提供律师资源和紧急资金援助。“希望大家能明白,家暴不是受害者的错,不要因为孩子而妥协,我们先是我们自己,然后才是妈妈、女儿。”红着眼眶的小谢坚定地说。

六、重建生活的希望

如今的小谢,正在学习直播带货技术,希望未来能通过这种方式赚钱养家。“为了家人,希望有一天能离开这里。”她说这话时,眼中闪着对未来的期待。

尽管前路漫漫,但小谢已经做好了准备。她希望二审能够改判,重新量刑。“我内心是希望他可以判处死刑,但我也知道现有的法律几乎不可能让他死,但我也希望能在现有的法律情况下,可以最大限度去约束他。”

这个秋夜,成都的天空没有星光。但小谢相信,黎明终将到来,正义不会缺席。明天,无论判决结果如何,她都已经准备好继续前行——为了女儿,为了家人,更为了那个曾经被伤害但依然勇敢的自己。

在采访的最后,小谢望着窗外渐渐亮起的天色,轻声说道:“只有我们好了之后,我们的孩子和父母才会好。”这句话,不仅是对自己说的,也是对所有正在经历家暴的人说的。曙光即将到来,她正在等待。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