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郭麒麟操着一口地道天津话在银幕上插科打诨时,曾以《烈日灼心》凿开人性深度的曹保平,正在完成一场危险的风格漂移。《脱缰者也》这部被贴上“黑色幽默”标签的新作,仿佛一场失控的脱缰实验——曹保平试图将天津卫的市井烟火与西部片的荒诞气质熔于一炉,最终却端出一锅酱料错位的煎饼果子。

🎭 津味皮囊与空洞内核
影片的天津元素浮于表面:
- 方言暴力:全程“嘛玩意儿”“别介”的台词轰炸,却未能触及天津文化内核
- 地域符号滥用:油田、盐场等场景沦为视觉奇观,未与叙事真正融合
- 相声式表演:郭麒麟的表演惯性将电影拉向曲艺现场,削弱戏剧张力
最致命的是情感逻辑的断裂——马飞这个“狂野老舅”的转变缺乏铺垫,从撒泼打滚的巨婴到突然醒悟的舅舅,中间缺失了应有的心理演进。与其说这是角色成长,不如说是剧本偷懒。
🎬 曹氏美学的消散
对比前作,《脱缰者也》丢失了曹保平最珍贵的特质:
- 《狗十三》的刺痛感:李玩被逼喝牛奶的戏,让东亚家庭集体战栗
- 《烈日灼心》的道德困境:辛小丰在善恶间的挣扎令人窒息
- 《涉海》的父女撕裂:将家庭关系变成鲜血淋漓的战场
而新作中,拆迁款争夺本该是极具张力的戏剧爆点,却被处理成闹剧式的“绑架游戏”。黑色幽默不是遮羞布,不能掩盖人物动机的苍白和情感转变的生硬。
👨👩👧👦 家庭叙事的退化
曹保平以往擅长解剖家庭权力结构:
- 《狗十三》:父权压制下少女的无声反抗
- 《涉海》:父女相互撕咬的悲剧循环
- 《脱缰者也》:却将复杂家庭矛盾简化为“熊孩子闹剧”
马家三姐弟本该代表三种家庭人格——大姐的溺爱、二姐的控制、马飞的叛逆,足以构建精彩博弈。但影片却满足于表面吵闹,未能深入挖掘这些角色背后的情感创伤。

🎪 荒诞过载与情感失重
影片的平衡感彻底失控:
- 喜剧过火:黑帮追捕变成笨贼大乱斗,消解了应有紧张感
- 悲剧不足:马飞童年创伤仅靠台词交代,缺乏视觉化呈现
- 类型混乱:在犯罪片、家庭伦理片、喜剧片间跳跃不定
尤其失败的是“空姐女友独眼事件”——这种依靠方言误解制造的巧合,是廉价喜剧的套路,与曹保平以往精心构建的命运悲剧相距甚远。
🔍 作者导演的转型陷阱
曹保平的困境代表着一代导演的挑战:
- 风格拓展:从上影节获奖看,业界鼓励其尝试新路径
- 市场诱惑:喜剧元素更易获得商业成功
- 作者性保持:如何在创新中不丢失核心表达
但《脱缰者也》的失败表明:风格转型不能以牺牲深度为代价。天津方言和黑色幽默应该是放大镜而非遮瑕膏,应该让人更看清人性的褶皱而非掩盖它。
🌗 那匹未完成的脱缰马
影片最遗憾之处在于:
- 镜像关系未建立:马飞与外甥本该形成代际创伤的呼应,却只剩闹剧互动
- 父亲幽灵未现身:作为家庭创伤源头的父亲始终缺席,削弱批判力度
- 救赎廉价:结尾的和解缺乏说服力,像强行粘贴的温馨标签
若曹保平能坚持以往的狠劲,本可拍成天津版的《冰血暴》——让荒诞成为照见现实的镜子,而非逃避深刻的面具。
当郭麒麟在片尾终于“长大成人”,曹保平却似乎在这部作品中倒退了——从深刻洞察人性阴暗的导演,变成了满足于表面热闹的叙事者。《脱缰者也》的失控,不仅是某部作品的失利,更预示着一种危险倾向:当作者导演向商业喜剧妥协时,可能失去最珍贵的作者性。曹保平依然值得期待,但观众更希望看到他保持那份“灼心”的锐利,而非在“脱缰”中迷失方向。真正的创作自由,不是放纵形式狂欢,而是有勇气在喧嚣中坚持深刻的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