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5日,西安曲江文化旅游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曲江文旅”,股票代码600706.SH)发布2025年半年度报告。报告显示,公司上半年营业收入约5.32亿元,同比大幅下降30.95%;归母净亏损约1388.07万元,较去年同期亏损1.87亿元有所收窄;扣非后归母净亏损约7074.02万元,同比也有所改善。这份成绩单折射出文旅行业在后疫情时代的转型阵痛,也揭示了曲江文旅在逆境中的自我革新。

营收下滑:结构性调整与行业寒冬的双重压力
曲江文旅在财报中将营收下滑归因于三方面:合并范围减少公建物业服务业务收入、票销类收入下降以及专项活动收入减少。这一数据背后,既反映了公司主动剥离非核心业务的战略调整,也暴露了传统景区运营模式的困境。
财报援引行业数据称,全国358个5A级景区和3200个4A级景区普遍面临“购票人次下降”“二次消费收入占比较低”“经营性资产盘活”三大难题。这一趋势在西安市场尤为明显——上半年西安市A级景区接待游客2188万人次,同比下降2.8%;旅行社团队接待量虽达21.25万批次,但国内地接人数显著下滑,“小包团、精品团”的兴起未能弥补传统团队游的流失。
亏损收窄的“财技”与隐忧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营收大幅下滑,曲江文旅的亏损却同比收窄。财报解释称,这主要得益于“大额回款冲回应收款项减值准备”。这种财务处理虽在短期内改善了利润表,却难以持续。更值得关注的是扣非后净亏损仍高达7074万元,反映出主营业务造血能力尚未恢复。
子公司业绩分化同样令人担忧。报告期内,8家主要子公司中仅3家盈利,净利润合计约2400万元,而其余5家亏损合计达3200万元。这种“冰火两重天”的局面,凸显出业务结构调整的紧迫性。
改革破局:四大运营模式初试锋芒
面对挑战,曲江文旅在报告中着重强调了国企改革成果。公司完成了“子公司创利、分公司控本”的顶层设计,并推出四大创新运营模式:
- 商旅融合:以大唐不夜城为核心,打造沉浸式文旅商业综合体;
- 景演融合:在大唐芙蓉园深化文化演艺与景区体验的结合;
- 主客共享:曲江海洋极地公园转向本地生活与旅游服务并重;
- 公园文创:曲江池遗址公园探索文化IP衍生开发。
这些尝试虽处于“首轮实践”阶段,但已显示出从门票经济向综合消费转型的决心。据公开资料显示,大唐不夜城暑期推出的“盛唐密盒”互动演出日均吸引游客超5万人次,相关文创产品销量同比增长40%,印证了业态创新的潜力。
未来布局:三大战略方向构筑新生态
基于上半年的改革基础,曲江文旅提出两大核心战略:
- 文旅深度融合:计划以核心景区为依托,创建非遗文化示范基地、产教融合基地和研学旅行基地,通过“主客共享”模式激活交叉消费;
- 轻资产输出:拓展景区授权经营、联营和负债经营三类合作,通过品牌与管理输出突破地域限制。
这些布局直指行业痛点——如何破解“门票依赖症”,如何盘活存量资产。业内人士指出,曲江文旅手握大唐芙蓉园、大明宫遗址等顶级文化IP,若能通过数字化手段提升游客体验,或将成为西北文旅转型的标杆。
资本市场反应:股价微跌背后的观望情绪
财报发布次日,曲江文旅股价报收10.78元/股,微跌0.55%。这种平稳表现反映出市场对其转型举措持谨慎乐观态度。中信建投分析认为,随着暑期旅游旺季数据向好,加之国企改革红利释放,公司下半年业绩有望改善,但需关注消费复苏力度及新业态培育进度。
行业镜鉴:文旅企业如何穿越周期
曲江文旅的案例为文旅行业提供了重要启示:
- 收入结构多元化:从门票、物业等传统收入转向文创、演艺、研学等综合收益;
- 运营模式轻量化:通过品牌输出降低重资产投入风险;
- 客群定位精准化:兼顾游客与本地居民需求,提升复游率。
当下,文旅产业正经历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的关键转型。曲江文旅能否凭借唐文化IP优势和国企改革动能实现“弯道超车”,仍需时间检验。但可以肯定的是,那些能率先完成商业模式迭代的企业,将在行业洗牌中赢得先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