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圣的归乡梦与文物叙事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杜甫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挥毫写下的这两句诗,不仅是地理路径的规划,更凝聚了诗人对洛阳的毕生眷恋。2025年8月20日,“梦回洛阳——唐代东都文物精华展”在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启幕,以杜甫的第一人称视角为叙事主线,通过110余件珍贵文物,带领观众穿越千年,重返盛唐洛阳的繁华盛景。展览分为“东都洛阳”“盛世和晏”“文华锦绣”“京洛记忆”四大单元,既是对杜甫未竟归乡梦的续写,亦是对唐代多元文化的深度解读。

第一篇章:东都洛阳——宫阙与街市的盛世图景
唐代洛阳作为政治中枢与丝绸之路东起点,其都城格局恢宏严整。展览通过出土自宫城遗址的莲花纹砖、兽面纹砖、“匠唐子嵩”款板瓦等建筑构件,重现了“玉楼金阙”的壮丽景象。其中,含嘉仓遗址的刻铭方砖尤为珍贵,砖面阴刻110余字,详细记载了唐代仓储制度,印证了杜甫诗中“公私仓廪俱丰实”的盛世记忆。考古证据如“棋盘街市”模型,则展示了洛阳严整的里坊规划与畅达的经济命脉,呼应了杜甫笔下“稻米流脂粟米白”的富庶图景。
第二篇章:盛世和晏——多元交融的市井生活
“盛世和晏”单元以三彩骆驼、红釉白斑马等文物为核心,勾勒出唐代洛阳作为国际都会的开放风貌。1981年洛阳龙门东山安菩夫妇墓出土的三彩骆驼,昂首嘶鸣,双峰间锦毯纹饰精美,生动再现了粟特商人沿丝绸之路络绎不绝的盛况;1972年洛阳关林唐墓出土的红釉白斑马,釉色绚丽,肌理匀称,展现了唐代制陶工艺的巅峰水平。此外,三彩胡服武士俑、彩绘女骑马俑及金银茶具等文物,从服饰、饮食、娱乐等角度,还原了唐人“胡风汉韵”交融的日常生活。
第三篇章:文华锦绣——信仰与艺术的盛唐气象
唐代洛阳是佛教艺术与诗歌文化的交汇地。展览中龙门石窟奉先寺遗址出土的石雕舒相坐大势至菩萨像、火顶洞观音浮雕等造像,体现了佛教艺术本土化的演进历程。杜甫青年时期曾游历龙门,这些文物或许正是他眼中“天阙象纬逼”的具象化呈现。同时,彩绘陶乐舞俑(1991年洛阳孟津岑平等墓出土)以一组10件的规模,再现了唐代乐舞场景——女俑眉心花钿、唇边假靥的妆容,披帛飘逸的舞姿,与杜甫诗中“公孙大娘剑器舞”的豪迈互为映照。
第四篇章:京洛记忆——杜甫的青春与诗心
“京洛记忆”单元通过书法拓片、诗意书画等展品,聚焦杜甫与洛阳的情感纽带。青年杜甫在洛阳结识李白、李龟年等名士,岐王府的乐声、偃师的剑舞、龙门的造像,皆成为其诗作的灵感源泉。展览以沉浸式语言重构了杜甫的“朋友圈”,如展板所述:“熹微晨光透过指缝,我恍惚间又回到魂牵梦萦的故乡……”这种文学性叙事,让观众得以代入诗圣的视角,感受其“致君尧舜上”的理想与安史之乱后的忧思。
跨越时空的文化共鸣
展览以文物为媒,连接了洛阳与成都——前者是杜甫的青春故土,后者是其乱世栖居之所。正如策展团队所言:“我们希望通过杜甫的视角,让观众触摸盛唐的温度。” 展览将持续至11月20日,配套活动如“唐风音乐雅集”“服饰体验”等,将进一步活化历史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