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吴女士与去哪儿网纠纷的案例分析

事件回顾:订单混乱引发的出行“灾难”
2025年7月底,消费者吴女士通过去哪儿网平台购买了3张三星堆博物馆8月7日同一场次(8:30-12:00)的门票,总花费256元,并同步预订了酒店和车票。然而临近出行时,她发现订单被擅自修改:两张成人票分别被调整为“白天场”和“夜晚场”(且场次不可通用),另一张儿童票则购票失败。由于平台及代理商未主动通知变更,吴女士的行程被迫取消,酒店、车票退订损失均由她自行承担。
吴女士要求“退一赔三”,但去哪儿网仅提出部分退款及消费券补偿方案:
- 购票成功的两张票中,一张全额退款+28元消费金,另一张退款+30%现金补偿+54元消费金;
- 未购票成功的儿童票“退一赔一”+45元消费金。
该方案遭吴女士拒绝,她已向多地市场监管部门投诉,目前事件仍在协商中。
法律视角:平台违约与消费者知情权侵害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八条,消费者有权知悉商品或服务的真实情况,包括票务场次、出票状态等关键信息。本案中,去哪儿网及其合作旅行社存在双重违规:
- 未履行告知义务:代理商虽声称8月3日联系用户,但平台无法确认沟通实效,且用户实际知晓变更时间为8月5日,已临近出行日期,导致补救无望。
- 违约行为明确:消费者支付费用后,平台未按约定提供同一场次门票,构成合同违约。若消费者能证明行程损失与平台过错直接相关(如酒店、车票退订凭证),平台需承担赔偿责任。
律师指出,平台方应确保代理商信息同步,并建立有效的通知机制。本案暴露了在线旅游平台对第三方服务监管的松散性,代理商各自为政导致订单分裂,最终损害消费者权益。
行业痛点:平台责任边界与保障条款的“纸上谈兵”
去哪儿网在官网宣称提供“全程预订保障”,包括“入园保障”双倍赔付差价等承诺。然而,此类保障往往附加苛刻条件:
- 需消费者主动联系平台且10分钟内未解决;
- 自行购票入园则视为放弃赔付权利;
- 排除“非平台原因”(如代理商操作失误)的免责条款。
吴女士的遭遇恰恰揭示了保障条款的局限性:平台将责任转嫁给代理商,而消费者陷入“踢皮球”困境。
改进建议:多方协同构建可信服务生态
- 平台责任强化:
- 建立代理商统一管理机制,确保订单信息实时同步;
- 强制要求变更通知需消费者确认,并设置缓冲期(如24小时以上)。
- 监管介入:
- 市场监管部门需明确平台与代理商连带责任,避免“甩锅”现象;
- 推动在线旅游行业制定标准化赔付规则,限制“消费券补偿”等变相降低成本的方案。
- 消费者维权路径:
- 保留订单截图、沟通记录等证据,优先通过12315或司法途径主张损失赔偿;
- 警惕平台“格式条款”,如遇不合理免责声明可主张无效。
从个案到 systemic change
吴女士的案例并非孤例,它反映了在线旅游行业“重营销、轻履约”的普遍问题。平台需从技术、管理、合作机制等多维度重构服务流程,而监管部门则应加快填补“代理商协作监管”的空白。唯有如此,“出错票”乱象才能从源头上根治,消费者权益才能真正从纸面承诺落地为现实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