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围棋遇见邮轮,传统与现代的碰撞
2025年8月22日,第二届中国少儿围棋邮轮邀请赛在上海吴淞口国际邮轮港启航,近2000名棋手与家长登上爱达·魔都号邮轮,开启了一场“棋艺切磋+文化远航”的独特体验。中国围棋协会主席常昊将这一创新模式称为“围棋文化与现代文旅的奇妙融合”,它不仅打破了传统赛事的空间限制,更以“邮轮+围棋”为载体,撬动了文化、旅游、商业、体育、展览的多元联动。这场赛事不仅是国家级围棋赛首次登陆国际邮轮,更成为“文体旅融合”背景下的一次标志性实践,展现了围棋产业在新时代的广阔前景。

一、创新模式:邮轮如何为围棋“破圈”赋能
- 空间重构:移动的“海上棋室”
与传统赛场不同,邮轮赛事将围棋对弈场景移至海上,参赛者在航程中既能竞技,又能欣赏沿途风光。例如,本次赛事航程覆盖上海-韩国济州-日本福冈,小棋手们可在停靠时与当地棋手交流,实现“以棋会友,以旅拓界”。这种模式突破了围棋赛事的地域限制,赋予其“移动社交”属性,正如常昊所言:“一边对弈一边旅行,在运动中感受文化,在竞技中共享亲情。” - 场景升级:从竞技到沉浸式文化体验
邮轮本身的艺术氛围与围棋的古典智慧相得益彰。爱达·魔都号的设计融合现代科技与传统文化,赛事期间还设置了AI棋王挑战、围棋教学指引等活动,兼顾新手与高手的需求。此外,世界冠军杨楷文的现场互动、陈毅爱心围棋教室的公益联动,进一步丰富了赛事内涵,使其成为集竞技、教育、娱乐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项目。 - 产业联动:打造可持续的“围棋+文旅”生态
爱达邮轮与上海市围棋协会签署合作协议,计划在寒暑假常态化举办主题航次,形成“益智运动”邮轮品牌。这种合作不仅激活了邮轮旅游的多元场景,也为围棋产业开辟了商业化路径。宝山区更以“邮轮+”战略推动产业升级,将赛事纳入区域文旅发展规划,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二、社会价值:围棋的普惠性与文化传承使命
- 公益延伸:让偏远地区孩子“看见大海”
本次赛事特别邀请了来自中西部“陈毅爱心围棋教室”的孩子们参与。这一公益项目启动14年来,已在云南、西藏、新疆等地建成47间教室,为数万学生提供围棋启蒙机会。邮轮赛事为这些孩子创造了首次接触大海、与城市同龄人竞技的平台,体现了围棋“打破地域壁垒”的社会价值。上海棋院院长刘世振评价:“围棋能帮助孩子们打开视野,甚至走向世界。” - 文化输出:围棋作为“中国智慧”的名片
赛事途经日韩,通过围棋交流促进国际文化对话。常昊强调,围棋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而邮轮作为现代文旅载体,将其推向更广阔的舞台。这种“软性外交”既增强了文化自信,也为中国邮轮旅游注入了独特IP。
三、未来展望:从“破圈”到“常态”的路径探索
- 模式复制:差异化IP与地方特色结合
平原县曾将围棋赛与历史建筑结合,形成“围棋+文旅”样板。邮轮模式可借鉴此思路,结合不同航线特色(如地中海号的艺术主题),开发差异化赛事IP,避免同质化竞争。 - 政策与市场双轮驱动
需进一步争取体育部门将围棋纳入重点产业扶持目录,同时鼓励企业赞助。例如,爱达邮轮通过赛事提升了品牌影响力,未来可拓展更多“智力运动+邮轮”产品线。 - 教育融合:夯实围棋人口基础
推动围棋进校园,与“双减”政策结合,培养青少年兴趣。陈毅爱心围棋教室的成果证明,围棋教育能有效开发智力、传承文化。
小棋子转动大舞台
从平原县的古城楼到爱达·魔都号的甲板,围棋正以创新姿态融入现代生活。这场“围棋+邮轮”的实践,不仅是赛事形式的突破,更是传统文化与现代产业融合的典范。正如报道所言:“当智力运动拥抱产业发展,围棋这颗东方智慧的明珠必将绽放更夺目的光彩。”未来,随着更多跨界合作的涌现,围棋的多元价值将进一步释放,为文化传承与经济增长注入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