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21日,智元机器人在上海举办了首届合作伙伴大会,距离其六大核心产品线上销售启动仅不到一周时间。此次大会上,智元机器人的高层管理团队首次集体亮相,回应了外界对其技术路线、模型争议以及商业落地等问题的关注。

具身智能的商用拐点已至
智元机器人董事长兼CEO邓泰华在闭门演讲中表示,当前全球正处于“具身智能大爆发的前夜”,人工智能正加速朝着通用人工智能(AGI)迈进。他预测,2025年将成为具身智能商用发展的关键拐点,并最终成为继手机和汽车之后的“下一代海量智能终端”。
邓泰华指出,具身智能产品要实现规模商用,必须在性能和能力提升的同时,突破成本与价格的平衡点。得益于国内产业的快速迭代和庞大供应链优势,2025年机器人成本已进入有效的投资回报率(ROI)区间。以工业产品为例,两年的投资回报率已具备可行性。未来随着出货量的增加,成本还将进一步下降。
在能力维度上,行业已从研发阶段逐步进入部署阶段,部分工业和商业场景已实现落地。随着模型能力的增强、应用场景的扩展以及出货量的提升,产品的性价比将持续优化。
产品定价与供应链的重要性
一周前,智元机器人将其产品上线至智元商城和京东商城,最低一款人形机器人定价为9.8万元。对于外界关心的定价策略,智元机器人合伙人、具身业务部总裁姚卯青表示,这一价格短期内不会调整。未来一两年,如果新产品在零部件优化、系统集成和规模效应方面取得突破,成本有望进一步下降,届时价格可能调整。
姚卯青强调,供应链能力对机器人这类复杂硬件产品的商业成功起到决定性作用。“设计和研发代表上限,但供应链的能力、产品品质是决定能否成功的基础。”他以新能源行业为例,指出部分企业能在发布会后兑现大规模交付,而有些企业却无法履约,核心差距就在于供应链。
智元在发展初期就高度重视供应链,并已投资多家相关企业,重点关注传感器、计算单元、关节执行机构、电池等核心环节。这些零部件大多需要为人形机器人进行定制化开发,现有供应商往往缺乏经验。因此,智元通过提供资源、技术和质量辅导,推动供应链加速成熟。
技术路线:多路径并行,不押注单一路径
在人形机器人领域,关于模型路径的选择一直存在争议。此前,宇树科技创始人王兴兴对视觉-语言-动作模型(VLA)架构持怀疑态度,认为其并非最优解。对此,姚卯青回应称,目前具身智能的技术路线尚未收敛,智元的选择是“多路径并行”,广泛布局。
姚卯青指出,世界模型与VLA的关注点并不相同。VLA源自视觉语言多模态,本质上仍以语言为核心,更强调逻辑推理和规划;而世界模型更多来自视频生成,更注重在三维物理空间中的预测和因果推断。在真实作业过程中,两种能力缺一不可:逻辑判断可帮助避免错误操作,而三维空间中的连续操作则需要强大的预测能力。
今年3月,智元发布了行业首个VLA基座模型GO-1;7月,又发布了首个机器人世界模型开源平台Genie Envisioner(GE)。姚卯青认为,这两条路径未来有机会实现融合,走向“生成与理解一体化”。
数据质量决定模型上限
在具身智能的发展路径中,数据量是大模型实现智能程度的“燃料”。姚卯青强调,高质量数据对具身智能的发展至关重要。他认为,行业目前处于数据积累的早期阶段,未来一两年内需要完成大规模数据积累,才能迎来类似大语言模型的“GPT时刻”。
对于真机数据与仿真合成数据的争论,姚卯青表示,真实数据的价值最高也最关键。在大模型技术背景下,数据质量、数据配方和数据工程能力决定了模型的上限。他提醒,当前行业里“异构数据”并非最急迫问题,真正决定上限的是数据质量与数据工程能力。
专注产品研发,拒绝过度营销
针对外界“智元没有给外界留下特别让人印象深刻的记忆点”的质疑,姚卯青回应称,机器人的核心价值在于上肢的作业能力,而非仅靠运控能力吸引眼球。他表示,智元在融资顺利的情况下,更专注于产品研发和落地,不会过度依赖市场宣传。
“目前行业中频繁举办的运动会、展会等活动,往往消耗大量资源,对正常研发任务形成干扰。”姚卯青表示,智元希望行业能保持冷静和理性,不要被短期热度带偏。他透露,下半年智元会陆续推出多项行业应用展示,证明机器人不仅能带来情绪和文娱价值,更能切实解决生产力问题。
未来展望:基础模型融合与商业落地
邓泰华在闭门演讲中提到,智元竞争力的锚点不在本体,而在AI智能能力。未来,智元的三个基础模型可能会融为一体,进一步提升机器人的智能化水平。
随着具身智能商用拐点的到来,智元机器人正通过多路径技术布局、供应链优化和数据积累,为行业树立新的标杆。其专注于产品研发和商业落地的务实态度,也为行业的理性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
可以预见,2025年将成为具身智能发展的关键一年。智元机器人能否在这一浪潮中脱颖而出,不仅取决于其技术实力,更取决于其对供应链、数据质量和商业落地的全面把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