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家突破单细胞测序极限:百万细胞“入户调查”技术颠覆生命认知

当华大研究院的显微镜下,一颗卵母细胞在DNA纳米球芯片上舒展身躯时,刘畅团队屏住了呼吸——这个直径超100微米的”巨无霸”细胞,正被中国原创技术揭开亿万年的生命密码。8月22日,《科学》杂志刊登的Stereo-cell技术,如同给细胞世界装上北斗卫星,让科学家首次实现百万细胞”到户普查”,这背后是中国科研人十年磨一剑的逆袭之路。

​细胞普查革命:从航拍到入户​

​技术进化四重奏​​:

  1. ​单管时代​​(2009):手工操作如绣花,单日处理<10细胞
  2. ​微孔板时代​​(2012):半自动流水线,通量跃至96细胞/批
  3. ​液滴微流控​​(2015):高通量突破,万级细胞但歧视”大块头”
  4. ​Stereo-cell​​(2025):DNB芯片实现百万细胞无差别捕获

“传统方法像用渔网捞鱼,总会漏掉大鱼和怪鱼。”刘畅比喻道。而Stereo-cell的DNB芯片如同智能网格,让直径150微米的骨骼肌细胞与5微米的血细胞首次平等对话。

​中国芯的魔法:DNA纳米球阵列​

这项颠覆性技术的核心在深圳实验室诞生:

  • ​灵感来源​​:华大测序仪核心技术DNB(DNA纳米球)
  • ​芯片革命​​:在1cm²硅片上排布千万个DNA探针球
  • ​三重定位​​:
    • 空间坐标CID(细胞”门牌号”)
    • 分子条码UMI(RNA”身份证”)
    • 蛋白荧光(细胞”职业装”)

最精妙的是工作流程:细胞悬液滴落芯片→静电吸附精准落座→细胞膜破裂释放RNA→探针捕获带”地址”的遗传物质→显微镜拍摄细胞”证件照”。整个过程如同细胞界的”人口普查”,连相邻细胞间距都精确至5微米内。

​挑战极限的三大突破​

​1. 通量自由​​:

  • 单芯片容纳200至1,000,000细胞
  • 珍稀细胞捕获率提升300%(如循环肿瘤细胞)

​2. 无差别捕获​​:

  • 成功捕获多核肌纤维(传统方法漏检率100%)
  • 卵母细胞RNA获取量提升8倍

​3. 多模态整合​​:

  • 同步获取基因+蛋白+形态数据
  • 细胞培养与药物测试原位完成

当团队展示人鼠混合细胞实验结果时——跨物种RNA误捕率仅2.7%,全场响起掌声。这证明”RNA侧向扩散”难题被完美攻克。

​生命科学的北斗系统​

Stereo-cell正在重构科研范式:

  • ​胚胎发育​​:首次绘制卵母细胞到胚胎的时空图谱
  • ​癌症免疫​​:追踪化疗前后稀有肿瘤细胞亚群演变
  • ​组织再生​​:解析肌纤维损伤修复的分子路线图

“它让科学家像拥有超显微镜,”刘畅描述,”能看到心脏细胞如何集体舞动,肿瘤细胞怎样暗通款曲。”

​中国工具的破壁之路​

这项突破折射国产科研仪器的崛起:

  • ​十年逆袭​​:从进口设备维修工到原创技术输出者
  • ​生态短板​​:配套试剂、分析软件仍需完善
  • ​破局关键​​:全国重点实验室+企业联合攻关模式

面对”会诞生中国版基因编辑吗”之问,刘畅展示实验室墙上的标语:”工具革命是发现新大陆的船。” 华大已布局47项核心专利,DNB芯片成本正以每年30%递减。

​给年轻科学家的航海图​

面对技术恐惧的学子,刘畅给出务实建议:

  • ​问题导向​​:”想研究阿尔茨海默?先弄清要问什么”
  • ​数据素养​​:掌握基础统计学比精通编程更重要
  • ​协作意识​​:与工程师结对子,像华大”湿实验+干实验”团队

他特别强调科研规范:”你记录的实验细节,可能成就别人的诺奖。”

​百万细胞的启示​

在深圳实验室,首批商用Stereo-cell芯片正装车发往欧洲。每片硅基上密布的DNA纳米球,如同华夏文明孕育的科技种子。当德国用户惊叹”竟能看清神经元突触的RNA分布”,刘畅想起导师的话:”真正的科学工具,是让全人类共用一副眼镜。”

此刻,冷冻电镜里的线粒体、基因编辑中的CRISPR酶,都在等待中国智造的下一次闪光。而Stereo-cell芯片上,百万细胞正用遗传密码书写着同一句话:看见,是征服未知的第一步。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