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图书馆留言簿“出圈”看城市治理的温度与智慧

近日,上海市虹口区图书馆的一本留言簿意外走红网络。留言簿上,读者们或工整或潦草地写下对图书馆的建议——从空调温度是否适宜到儿童区的吵闹问题,从饮水机的水质到卫生间的用纸供应。而更引人注目的是,每一条留言下方都有馆方的认真回复,甚至还有读者之间的互动讨论。这种“有问必答、有求必应”的细节,被网友称为“双向奔赴的温暖”,也引发了央媒的关注与点赞。

留言簿背后的公共服务温度

虹口区图书馆的留言簿之所以打动人心,关键在于它并非流于形式的“摆设”,而是真正成为读者与管理者沟通的桥梁。据报道,留言簿最初放在服务台,后来被移至楼道角落,目的是让读者能够更放松地表达意见。而馆方对每一条留言的处理也极为用心:工作人员会将问题转交业务部门研判,即便是小朋友用拼音和错别字写下的建议,也会得到郑重回应。例如,有读者质疑饮用水水质,图书馆直接附上数页检测报告;有家长反映儿童区吵闹,馆方迅速优化了分区管理。这种“事事有回应”的态度,让市民感受到被尊重,也激发了更多人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

正如图书馆负责人所说:“市民提了意见,被好好答复,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然而,这种“正常”在现实中却成了稀缺品。许多公共场所的留言簿长期无人翻阅,线上意见箱形同虚设;部分便民热线要么难以接通,要么回复敷衍,问题在“踢皮球”中不了了之。相比之下,虹口图书馆的留言簿之所以“出圈”,恰恰因为它戳中了公众对公共服务的普遍期待——不仅要“听得见声音”,更要“看得见行动”。

城市治理的“绣花功夫”从何而来

留言簿的走红,折射出城市治理中的一个深层命题:如何将“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转化为具体实践?当前,许多地方已建立起多样化的民意反馈渠道,如12345热线、网络问政平台等,但关键在于“渠道畅通”之后,能否实现“落地见效”。

一方面,公共服务需要摒弃形式主义。例如,有的单位虽然设置了意见箱,却从不打开;有的部门为了“数据好看”,片面追求投诉办结率,却忽视问题是否真正解决。这种“伪倾听”只会消磨公众信任。另一方面,城市治理还需提升精细化水平。以图书馆为例,儿童区吵闹、饮水机水质等问题看似琐碎,却直接关乎用户体验。若能像虹口图书馆一样,用检测报告回应质疑、用分区管理化解矛盾,便是用“绣花功夫”织就了城市的温度。

当然,公共服务也面临现实难题。例如,老旧小区加装电梯如何平衡高低层住户的利益?公园广场舞噪音如何兼顾不同群体的需求?这些问题往往需要多方协调,难以一蹴而就。但即便如此,真诚的态度仍是关键。即便暂时无法解决,若能像虹口图书馆一样详细说明原因、公开决策过程,也能赢得公众的理解。

从“问题清单”到“满意答卷”的启示

虹口图书馆的留言簿提供了一个可复制的样本:城市治理的升级,既需要技术层面的创新,更离不开理念层面的转变。

首先,公共服务应树立“用户思维”。图书馆的留言簿本质上是将读者视为“用户”,而非“被管理者”。这种视角的转换,能让管理者更敏锐地捕捉需求。例如,杭州某行政服务中心引入“好差评”系统,将群众打分纳入考核;成都部分社区设立“居民议事厅”,由市民参与决策公共项目。这些尝试的共同点在于,让民众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

其次,城市治理需注重“细节竞争力”。一座城市的魅力,不仅在于地标建筑的高度,更在于对个体诉求的回应精度。比如,北京地铁在换乘通道增设行李坡道,深圳公园为视障人士铺设盲道导览图,这些细节的成本或许不高,却能让城市更具包容性。

最后,长效机制的建立至关重要。留言簿的良性运转离不开制度保障。虹口图书馆将读者意见纳入日常管理流程,形成“收集-研判-反馈”的闭环,而非依赖工作人员的“临时发挥”。同样,城市的12345热线若能建立跨部门协同机制,明确责任分工和办理时限,便能避免“踢皮球”现象。

城市的温度藏在“回应”里

作家简·雅各布斯在《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中写道:“城市的意义在于多样性,而多样性的活力源于每一个个体被看见。”虹口图书馆的留言簿之所以引发共鸣,正是因为它让普通人的声音有了回响。

当下,中国城镇化率已超过65%,城市竞争逐渐从“拼规模”转向“拼品质”。能否让市民在细微处感受到尊重,考验着治理者的智慧。正如网友所言:“温暖的城市,不是没有问题的城市,而是问题被认真对待的城市。”期待更多地方能从“留言簿”中汲取经验,将“问题清单”转化为“满意答卷”,让“人民城市”的理念真正照进现实。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