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客厅不再是「会客厅」:一个长沙家庭的重构式温馨实验

在长沙木言室内设计的案头,总摆着一张老照片——照片里是设计师陈志东的童年客厅:深褐色皮沙发呈「凹」字形框住一台29寸彩电,父母分坐两端,他蜷在单人沙发里写作业,电视里的《西游记》唱着「你挑着担,我牵着马」,可目光总被茶几上摊开的《十万个为什么》勾走。「那时候总觉得,客厅像个舞台,沙发是固定的道具,人在里面演着『各自安好』的戏。」如今,当他为长沙一个三代同堂的小家庭设计客厅时,这句话成了推翻传统的起点。

整体效果图/实景图

一、打破「规矩」:客厅不是「标准答案」

接手项目时,业主的需求很特别:「我们家就三个人——我和爱人,五岁的女儿糖糖,偶尔来住的爷爷奶奶。不要电视,不要大沙发,想要一个『能黏在一起』的地方。」传统客厅的「标配」在此刻显得格外刺眼:L型沙发+电视墙的布局,天然制造着「观看者」与「被观看者」的距离;冗长的过道、对称的边柜,把空间切割成一个个孤立的「功能区」。

陈志东带着团队做了场「家庭行为观察」:他们发现,糖糖总爱抱着绘本爬到飘窗上看,妈妈晾完衣服会蹲在地上陪她;爸爸加班晚归时,习惯把公文包甩在玄关,却常常因为找不到拖鞋而打断妻子的阅读;爷爷奶奶来住时,总端着茶站在客厅中央,不知道该坐哪儿——这个家的「热闹」,总像隔着层毛玻璃,模糊又割裂。

次卧

「我们需要一个『引力场』,而不是『展示台』。」陈志东在草图上画下第一个关键词:围合。

二、围合不是「包围」,是「向心的温度」

传统围合常被误解为「沙发+茶几+电视墙」的物理闭环,但在陈志东看来,真正的围合是「视线的自然交汇」与「行为的无界渗透」。

第一步:拆掉「边界」,让空间「软着陆」
原有的承重墙被保留,但非承重的电视背景墙被替换成一组长3.6米的「流动书墙」——胡桃木格栅与哑光白岩板交替排列,底部留空30cm做开放式格架,上层嵌入可调节角度的轨道射灯。书墙不再是「背景」,而是「容器」:糖糖的绘本、妈妈的摄影集、爸爸的专业书,甚至爷爷的老相册,都被分类收进带标签的藤编筐里。「以前找本书要翻遍三个房间,现在糖糖会指着书墙喊:『妈妈,我要那本蓝色的!』」业主说。

第二步:用「低重心」家具,制造「席地而坐」的松弛
放弃了3米长的直排沙发,取而代之的是三组模块化布艺沙发:一组2米长的双人座(带可拆洗棉麻坐垫)、两组1米长的单人座(带脚踏),全部采用圆弧形扶手。「糖糖总爱从沙发缝里钻来钻去,圆弧边比直角安全十倍。」陈志东解释。沙发不靠墙,而是呈「U」型半围合摆放,中间铺着一块2×1.5米的手工羊毛地毯(图案是糖糖画的「全家恐龙探险」),地毯边缘垂落着流苏,孩子光脚踩上去会轻轻摇晃。

第三步:阅读区不是「角落」,是「中心舞台」
最妙的设计藏在书墙与窗户之间——一组1.2米高的「树屋式」矮柜。柜体由橡胶木制成,模仿树的枝桠向上延伸,底部留空做收纳(放糖糖的拼图、爸爸的篮球袜),中部是可抽拉的木台阶(高度刚好够糖糖站着拿高处的绘本),顶部则是一块倾斜的亚克力板(模拟「阅读灯箱」,内置暖光LED,光线均匀洒在摊开的书页上)。每天傍晚,阳光从南向飘窗斜切进来,糖糖会搬着小竹凳坐在台阶上,爸爸盘着腿坐在地毯上读报,妈妈倚着矮柜织毛衣,爷爷奶奶则坐在单人沙发上剥毛豆——所有人的视线都自然落在糖糖的书上,偶尔抬头相视一笑,连窗外的麻雀都成了「旁听生」。

三、「有意思」的细节:让家「生长」出故事

在这个18㎡的客厅里,没有一件「为了设计而设计」的物件。

  • 茶几是一块老榆木墩子(业主从老家拆房时保留的),表面保留着刀刻的痕迹,糖糖总爱用蜡笔在上面画「妈妈的笑脸」;
  • 墙角的落地灯是可调节高度的竹节款,白天收进书墙的格架里当装饰,晚上拉出来就是糖糖的「阅读小太阳」;
  • 窗帘选了双层纱帘,内侧是透光的浅粉,外侧是遮光的藏青,糖糖说「白天像云朵,晚上像星空」。

「我们刻意保留了一些『不完美』。」陈志东指着矮柜上一道细微的划痕说,「那是糖糖第一次自己抽拉木台阶时留下的。家长总想给孩子完美的环境,但孩子需要的,是能留下自己印记的『成长容器』。」

四、当客厅成为「情感孵化器」

三个月后回访时,业主发来一段视频:傍晚的客厅里,糖糖举着绘本喊:「爸爸,你看!恐龙妈妈在给宝宝盖被子!」爸爸放下咖啡杯,凑过去看;妈妈从厨房探出头:「糖糖,要不要奶奶来帮你读?」爷爷奶奶端着刚蒸好的桂花糕走进来,糖糖立刻跳下台阶:「奶奶,这个故事里有桂花树!」镜头扫过,地毯上摊着绘本、茶几上摆着桂花糕、书墙的射灯温柔地罩着每一个人——没有传统客厅的「规矩」,却满得要溢出来的「热闹」。

「好的设计,不是让人惊叹『多好看』,而是让人忘记『这是设计』。」陈志东说,「当客厅不再是『用来待客的地方』,而是『家人自然想聚集的地方』,那些藏在沙发缝里的笑声、地毯上的蜡笔画、矮柜里的旧相册,就会变成比任何装修风格都珍贵的『家的记忆』。」

在这个偏离传统的客厅里,「其乐融融」不再是口号,而是每天都在发生的日常——它可能藏在糖糖踮脚够绘本的小脚印里,藏在爸爸揉乱女儿头发的手掌心,藏在奶奶往爷爷茶杯里续热水的雾气中。而这,或许就是设计最动人的力量:让空间退到幕后,把「人」推到台前。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