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3日晚,一则来自大疆官方的消息在科技圈引发热议——这个以无人机技术闻名全球的科技巨头,即将正式进军智能清洁赛道。根据DJI官方公告,其全新扫地机器人产品「DJI ROMO」将于8月6日20点通过线上发布会正式亮相。从预告图到版本信息,从研发背景到市场预判,这场备受期待的发布会已吊足消费者与行业观察者的胃口。

从“天空”到“地面”:大疆的跨界野心与技术底气
作为全球消费级无人机的绝对霸主,大疆为何选择在此时切入扫地机器人市场?答案或许藏在两方面:一是智能家居赛道的持续升温,二是大疆自身技术储备的成熟。
过去几年,全球智能清洁市场呈现爆发式增长。据国际数据公司(IDC)最新报告显示,2024年全球智能扫地机器人出货量已达2060.3万台,同比增长11.2%;销售额突破93.1亿美元,同比增幅高达19.7%,平均单价提升至452美元——这意味着市场不仅规模扩大,更呈现出明显的“高端化”趋势。消费者不再满足于基础清扫功能,而是更关注智能化程度、交互体验与设计美学。此时入局,大疆瞄准的正是这一增量市场的黄金窗口期。
而从技术层面看,扫地机器人的核心能力(如导航定位、路径规划、环境感知)与大疆的“看家本领”高度契合。无人机需要的多传感器融合定位(视觉、激光、IMU)、复杂环境的动态避障、高效的路径规划算法,以及低功耗设计,恰恰是高端扫地机器人的技术门槛。大疆在无人机领域积累的飞控技术、计算机视觉(如双目视觉避障)、SLAM(同步定位与地图构建)算法,完全可以迁移至地面场景。正如一位行业分析师所言:“大疆做扫地机器人,不是从零开始,而是将空中技术的‘降维打击’应用到地面。”
四年磨一剑:从实验室到产品,“颜值与实力”并存的ROMO如何破局?
此次发布的「DJI ROMO」系列,最受关注的当属其设计语言。根据官方放出的渲染图,ROMO延续了大疆一贯的“极简美学”风格:以纯净的白色为主基调,机身线条圆润流畅,没有冗余的装饰,却在细节处体现工业设计的巧思——例如边角的微弧处理避免了传统扫地机器人的“笨重感”,顶部传感器区域的隐藏式设计让整体视觉更统一,底部滚刷与拖布的布局则兼顾了功能性与美观度。有设计爱好者评价:“这不像一款工具类产品,更像是一件融入家居的科技艺术品。”这与当前扫地机器人市场“功能优先、设计妥协”的现状形成鲜明对比——许多品牌为了容纳更大尘盒或更复杂的传感器,往往牺牲了外观的简洁性,而大疆显然将“美学”提升到了与“性能”同等的战略地位。
从版本配置来看,ROMO系列覆盖了不同用户的需求:标准版(ROMO S)、进阶版(ROMO A)与旗舰版(ROMO P),每个版本均提供“水箱版”与“自动上下水版”两种选择。这种灵活的配置策略,既降低了入门用户的购买门槛(标准版水箱版预计定价或在3000元档),又通过旗舰版的“全配版”满足了对智能化有更高要求的用户(如自动上下水功能可彻底解放双手,适合年轻家庭或养宠家庭)。值得关注的是,大疆并未像部分品牌那样通过“减配”拉开版本差距,而是强调“核心功能无缩水”——例如,无论哪个版本,ROMO都将搭载其自研的“全向浮动胶刷”与“55℃热水洗拖布”功能,后者能有效溶解顽固污渍,这在同类产品中属于高端配置。
技术硬实力:除了“好看”,ROMO凭什么挑战科沃斯、石头等头部品牌?
作为市场新玩家,大疆要打破科沃斯、石头、云鲸等品牌已建立的用户认知,仅靠设计远远不够。从目前泄露的信息推测,ROMO的核心竞争力将集中在三大领域:
其一,导航与避障的“精准度革命”。 大疆的无人机需要在复杂风场中稳定飞行,其搭载的激光雷达(Lidar)与视觉导航系统(VIO)已达到毫米级精度。迁移至扫地机器人,ROMO或采用“双目视觉+3D结构光”的复合感知方案,不仅能识别地面障碍物(如电线、拖鞋),更能检测低矮处的桌椅腿、地毯边缘,甚至通过AI算法区分“需要清扫的垃圾”与“无需处理的杂物”(如宠物粪便自动识别并绕行)。这一功能若能实现,将彻底解决当前扫地机器人“乱撞、卡困、漏扫”的痛点。
其二,“扫拖一体”的体验升级。 相比单一扫地或拖地功能,用户对“扫拖联动”的需求日益增长。ROMO的旗舰版或搭载“旋转加压拖布”(压力可达5N,远超行业主流的3N),配合“分区清洁”功能(用户可通过APP自定义厨房、客厅等区域的清洁强度),同时支持“自动抬升拖布”(遇到地毯时自动抬起,避免打湿地渍)。此外,热水洗拖布功能的加入(水温55℃),能有效去除拖布上的细菌与异味,这对有母婴、宠物家庭的用户极具吸引力。
其三,“智能化”的全链路覆盖。 除了硬件,大疆的软件生态或将成为空另一大杀器。通过“DJI Home”APP,用户不仅能远程控制机器人,还能实现“语音交互”(接入大疆自研的语音助手)、“场景化清洁”(如“下班前启动,到家即干净”)、“自动集尘”(与基站联动,尘袋容量监测提醒)等功能。更有消息称,ROMO可能搭载“AI学习”能力——通过持续使用,机器人能逐渐熟悉用户家庭的布局与清洁习惯,主动调整清洁策略(例如,识别到用户常在家办公的区域,自动增加清扫频次)。
市场变局:大疆入局,能否终结“价格战”与“同质化”?
当前,全球扫地机器人市场虽保持增长,但也面临“内卷”隐忧:中低端市场陷入“参数堆砌”与“价格战”(部分品牌的基础款售价已下探至2000元以下),而高端市场则因技术门槛高、用户教育成本大,尚未形成绝对头部。大疆的入局,恰好瞄准了这一“中间地带”——用高端技术与设计定义“旗舰标准”,同时通过版本分层覆盖大众需求,有望推动行业从“性价比竞争”转向“价值竞争”。
对于消费者而言,这或许是个好消息:一方面,大疆的品牌背书与技术实力,将为产品品质提供保障;另一方面,其“美学+功能”的双重升级,可能打破“扫地机器人=工具”的刻板印象,让更多人意识到,智能清洁设备也能成为提升生活品质的家居单品。
从7月23日的官宣到8月6日的发布,仅有14天时间。这14天里,行业观察者们在猜测ROMO的具体参数,消费者在期待“真香”定价,而大疆则在做最后的准备——这场发布会不仅是一款产品的亮相,更可能是一个行业新纪元的开启。当“无人机王者”带着技术积淀与美学追求降临地面清洁赛道,我们或许将见证一场关于“智能清洁”的重新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