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东莞,蝉鸣裹着热浪掠过玉兰大剧院的玻璃幕墙,而在剧院票务系统后台,一组特殊的数字正在悄然跳动——7月22日13:11,当”百老汇音乐剧《查理与巧克力工厂》亚洲首演开票”的通知在社交平台刷屏时,无数剧迷的手机屏幕同时亮起,指尖在”立即购票”键上悬停的0.1秒里,藏着一场跨越半个世纪的魔法之约。

当罗尔德·达尔的魔法降临东莞:从《玛蒂尔达》到《查理》的六年之约
对于东莞观众而言,这场开票不仅是为一部音乐剧预留座位,更像是赴一场与文学经典的久别重逢。六年前,同样是罗尔德·达尔笔下的魔法世界——《玛蒂尔达》伦敦西区原版音乐剧登陆东莞玉兰大剧院,以”会动的书本””会说话的钢琴”等颠覆想象的舞台呈现,让东莞观众首次近距离触摸到”戏剧魔法”的温度。那场演出不仅创下当时华南地区音乐剧票房纪录,更在东莞埋下一颗”国际级演艺”的种子。
如今,这颗种子已长成参天大树。2025年10月23日至11月2日,百老汇现象级音乐剧《查理与巧克力工厂》将带着”亚洲首演”的光环,在东莞玉兰大剧院开启为期11天的奇幻之旅。这部改编自罗尔德·达尔1964年经典小说的作品,曾以全球超2000万册的销量、7亿美元电影票房的战绩,成为跨越年龄层的文化符号;而2017年首演的百老汇版本,更以300余场驻演、4年北美巡演的亮眼成绩,斩获两项奥利弗奖及五项提名,被《纽约时报》誉为”用舞台糖霜搭建的梦幻王国”。
从旺卡的巧克力工厂到东莞的”造梦车间”:制造业名城的艺术突围
如果说六年前的《玛蒂尔达》是东莞与罗尔德·达尔世界的”初遇”,那么此次《查理与巧克力工厂》的亚洲首演,则是这座”世界工厂”向”艺术工坊”转型的深度对话。不同于常规巡演的”落地即演”模式,此次百老汇团队将提前两个月(9月起)入驻玉兰大剧院,进行从”巧克力瀑布”到”飞行动力电梯”的全流程合成彩排——这意味着,东莞不仅是演出的”终点站”,更成为国际顶级剧目的”创作现场”。

“我们需要一个既能承载精密舞台机械,又能提供专业艺术支持的场地。”外方制作团队负责人在采访中透露,东莞玉兰大剧院的360度环形舞台、可升降旋转的机械装置,以及配备国际标准的声学设计,让”旺卡的魔法”有了更精准的呈现可能。例如,剧中标志性的”巧克力河”需要通过流动光影与实体布景的配合,营造出”液态糖霜”的质感;而”奥帕伦帕人”的空中悬浮舞蹈,则依赖于剧院顶部的三维吊点系统——这些曾支撑过《猫》《歌剧魅影》等经典剧目的硬件设施,如今将为《查理与巧克力工厂》的亚洲首演提供”定制化”技术保障。
这种”制造业基因”与”艺术创造力”的碰撞,正是东莞被称为”音乐剧之都”的底气所在。从2004年引进首部音乐剧《猫》,到2010年推出原创音乐剧《莞香》,再到连续举办十届中国·东莞音乐剧节,东莞用近20年时间构建起”引进-消化-创新”的演艺生态链。此次《查理与巧克力工厂》的亚洲首演,既是对东莞舞台技术实力的”验收”,更是对其文化包容力的”加冕”。
魔法背后的文化密码:为什么是东莞?
在罗尔德·达尔的文学宇宙里,”查理·巴克特”的善良与纯真是穿透阶层的终极力量;而在现实的文化版图中,东莞的选择同样暗含深意。这座以”制造”闻名的城市,始终保持着对”美好事物”的敏锐感知——从松山湖的科学之光,到玉兰大剧院的艺术之光,东莞正在用”双轮驱动”书写新的城市叙事。
对于普通观众而言,这场演出的意义远不止于”看一场好戏”。当7岁的朵朵攥着妈妈买的门票说”我想看看会唱歌的奥帕伦帕人”,当45岁的陈先生翻出珍藏的原著小说说”终于能在现场闻到巧克力的味道了”,当剧院工作人员调试灯光时感叹”原来舞台机械可以这么美”——这些散落的期待,正汇聚成城市文化软实力的具象表达。
10月23日,共赴一场跨越时空的约定
从7月22日正式开票至今,《查理与巧克力工厂》的票务系统已迎来多轮”秒杀”:VIP区前排座位3分钟售罄,亲子套票销量占比超40%,甚至有观众特意从深圳、惠州赶来购票。这不仅是对百老汇顶流IP的热情,更是对东莞”音乐剧之都”品牌的认可。
10月23日,当大幕拉开,旺卡先生的巧克力工厂门将第一次为亚洲观众开启。届时,流动的糖霜瀑布、会跳舞的奥帕伦帕人、悬浮空中的黄金机票,都将在东莞的舞台上活过来。而这场演出的真正魅力,或许藏在更深处——它让我们看到,一座城市可以用制造精度雕琢艺术温度,用文化包容力托举世界经典,让每个走进剧院的人,都能在魔法中看见自己的影子。
正如罗尔德·达尔在原著中写的:”真正的魔法,从来不在巫师的帽子里,而在平凡人心里。”当《查理与巧克力工厂》的亚洲首演落在东莞,我们见证的不仅是一场演出的落地,更是一座城市与世界经典的双向奔赴——在这里,制造业的”硬核”与艺术的”柔软”交织,共同编织出更璀璨的文化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