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梦境与时间旅行:一场跨越媒介的哲学对话

在 UCCA 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举办的展览 “安妮卡・易:另一种进化” 期间,“共栖与绵延” 系列对话的第三场活动以 “机器、梦境与时间旅行” 为主题,邀请科幻作家宝树与艺术家曹澍展开跨学科交流。这场对话不仅揭示了技术如何重塑人类对时间的感知,更通过科幻文学与数字艺术的双重维度,探讨了 AI 时代下创作、记忆与历史叙事的深刻变革。

一、时间的三种想象:从威尔斯到量子力学

宝树在《现代性体验中的时间想象》演讲中,将科幻文学中的时间结构归纳为三种范式:时间旅行、平行时空与时间循环。他指出,古典时间观依赖自然循环(如季节更替),而牛顿力学革命后,时间被抽象为线性、均质的物理维度,这种现代性时间观催生了人类对 “回不去的童年” 和 “文明渺小感” 的焦虑。赫伯特・乔治・威尔斯 1895 年的《时间机器》首次将时间旅行技术理性化,将其从神秘叙事转化为科幻命题,满足了现代人突破线性时间的渴望。

在平行时空维度,宝树以菲利普・迪克的《高堡奇人》为例,说明 “或然历史” 创作如何通过重写历史节点验证文明发展的脆弱性。这种叙事本质是现代人对自由意志与宿命论矛盾的具象化回应,而 “时间褶皱” 概念的提出,则将历史中湮灭的可能性转化为可感知的文化痕迹。例如,19 世纪 “火星运河说” 虽被科学证伪,却深刻影响了当时的文化政治想象;中国 1970 年代中止的 “曙光号” 载人计划,其未实现的技术路径至今仍在科幻创作中回响。

时间循环叙事则与现代职场周期、电子游戏存档机制深度关联。宝树在《时间之墟》中赋予循环以哲学意义,而日剧《重启人生》则通过轮回修复人际关系。这种叙事既是现代性异化的镜像,也提供了精神疗愈的可能。在 AI 时代,算法对时间的极致压缩(如短视频平台的 “无限滑动” 机制)正加剧这种循环焦虑,催生更荒诞的生存体验。

二、技术考古:从糖厂废墟到核爆记忆

曹澍以 “副本” 为核心概念,通过数字媒介重构历史叙事。他的创作常从被主流历史遗忘的 “褶皱” 切入,如广东顺德糖厂的废弃厂房与蚂蚁群。在 “妖糖” 项目中,三屏装置通过无人机视角对比垂直农业的机械控制与童年记忆的模糊性,探讨人类对预测与控制的痴迷。这一创作灵感源于司马迁《史记》中张良用蚂蚁预测未来的典故,以及 1965 年中国工业革命设想的未竟蓝图。

在 “扩散” 项目中,曹澍将长崎核爆瞬间的白光与摄影术、AI 图像生成技术并置,揭示新技术媒介与死亡的复杂关联。他引用《梵天庐丛录》中摄影术被视为 “妖法” 的记载,对比 AI 扩散模型的 “幻觉” 生成,指出技术发展如何改变人类对真实的认知。核辐射残留的视觉痕迹(如比基尼环礁的辐射监测员底片)成为探讨时间不可逆性的媒介,而 AI 生成的残缺人体结构则隐喻着数字时代的记忆创伤。

在 “像掌纹一样藏起来” 游戏项目中,曹澍将家族记忆与苏联核威慑历史交织,玩家在虚拟地图中奔跑的路径,实则是穿越个体与集体记忆的时空隧道。这种 “多孔联通” 的叙事方式,打破了线性历史的桎梏,使观众在游戏互动中体验到时间的非线性流动。

三、梦境、家庭与游戏化未来的哲学思辨

梦境在对话中被视为最接近时间旅行的人类体验。宝树在《时间之王》中描绘主角利用半梦半醒状态探索意识与时间的交互,而曹澍自 2011 年起持续记录梦境的实践,催生了《公园一角》等作品。他受彼得・勃鲁盖尔《冬狩》启发,关注图像中被技术边缘化的细节,将 3D 渲染的 “廉价未来感” 转化为批判现实的工具。例如,模仿房地产广告的影像揭示了 “蓝图” 的虚幻性,而 AI 生成的残缺人体则与历史照片形成死亡隐喻。

家庭作为社会组织单位,在技术冲击下面临重构。曹澍通过家族口述史发现,母亲的舅舅曾参与马兰基地核工程,而外公参与京杭大运河测绘的经历,将个人记忆与国家工程交织。宝树指出,科幻文学中的家庭常成为探讨 “人 / 非人” 界限的试验场(如《弗兰肯斯坦》),而赛博格文化催生的非血缘联结(如网络社群)正挑战传统家庭认知。曹澍补充,家庭本质是流动的想象共同体,数字技术的 “副本” 创作(如 3D 模型、AI 生成物)正在重塑代际记忆传递的方式。

游戏化未来的讨论聚焦于虚拟与现实的边界。宝树认为,游戏的 “存档 / 读档” 机制可能催生 “黑洞式” 虚拟空间,彻底替代现实需求。曹澍则从哲学层面延伸,指出游戏中的 “死亡通货膨胀”(无限重生)与《黑暗之魂》对死亡终极性的模拟,触及了死亡的社会意义。他的 “异地牢结” 项目通过观众行走驱动传教士路线,将不同文明的意识形态差异转化为可感知的空间距离,揭示技术如何重构人类的共情机制。

四、历史科幻的真实感与时间寓言的多孔性

在如何赋予观众 “时间旅行者” 体验的问题上,宝树强调历史科幻需追求真实感:语言隔阂、习俗冲突等细节能强化历史的陌生性。而曹澍更关注历史时刻间的 “多孔联通”,主张通过触觉、味觉等感官经验构建沉浸感。例如,他在《散步模拟》中通过 3D 技术还原家庭相册中的地理空间,使玩家在虚拟荒漠中召唤记忆,这种 “地理即历史” 的创作理念,将时间体验转化为可触摸的空间叙事。

宝树最后指出,历史充满 “皱褶” 与 “凹陷”,对它们的挖掘能呈现完全不同的叙事可能性。正如曹澍在 “扩散” 项目中通过 AI 生成的残缺人体与历史照片的对话,技术不仅是记录工具,更是重构记忆的媒介。这场对话最终指向一个核心命题:在 AI 深度介入创作与记忆的时代,人类如何在技术洪流中保持对时间、人性与本质的追问,或许是比技术本身更重要的哲学课题。

这场跨越文学与艺术、科学与哲学的对话,揭示了一个深刻的现实:当机器开始模仿梦境、时间旅行成为数字叙事的日常,人类对自身存在的认知正在经历范式转换。而宝树与曹澍的创作实践,恰如时间褶皱中的一束光,照亮了技术时代下人类精神的突围路径。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