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七月十二,寻味“食新节”:在时令馈赠中品味丰收与传承

农历七月十二“食新节”承载农耕智慧,以摘时蔬、晒衣物存菜、吃新面麦蝉的习俗,传递感恩丰收、勤俭持家的深厚文化内涵。

今日是农历七月十二,公历9月3日。在甘肃陇中的乡间,这是一个充满烟火气与仪式感的日子——食新节。它不像中秋、端午那般广为人知,却以一种朴素而温暖的方式,延续着农耕文明中最本真的喜悦:尝新粮、品新菜,以最新鲜的滋味敬天地、祭祖先、享家人。

何为“食新”?一个被遗忘的时令盛宴

“食新”二字,透着一种对季节流转的敏感与珍重。七月正是新麦上场、瓜果满园的时节。农谚说:“七月十二,辣椒茄儿”,指的便是此时辣椒与茄子正当时令,亟待采摘尝鲜。

旧时农家在这一天,会用新麦面烙制成穿裙娃娃、鱼儿等形状的馍馍,称为“麦蝉”,分给家人食用,孩子们尤其喜欢。这不仅是味觉的享受,更是一场以食物为媒介的感恩仪式——感谢风调雨顺,庆祝辛勤耕作换来的丰收。

食新节有三事:摘、晒、吃,皆是生活智慧

这个节日虽不盛大,却有许多充满生活智慧的讲究。概括起来便是“1要摘,2要晒,3要吃”。这三件事,看似简单,却蕴含着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古老哲学。

​❶ 一摘:采撷大地的馈赠​

食新节首要之事,便是采摘。此时田间的辣椒已红透,茄子正紫亮,它们承载着阳光雨露的滋养,到了最适宜品尝的时刻。

老人们常说:“蔬果不等人。”若不及时采摘,它们便会老去,失去鲜嫩的口感与营养。因此这一天,许多人家会清早下地,亲手摘回一篮篮饱满的辣椒与圆润的茄子。这些蔬菜不仅用于当日祭祀和餐食,更是一份对土地馈赠的郑重接收。

​❷ 二晒:储存阳光的味道​

农历七月,暑气未消,阳光正好,正是晾晒的好时节。食新节的“晒”包含两层含义:

一是晒衣物。季节更替,昼夜温差渐大,将夏日衣物洗净晒透,收纳起来,是对家人的体贴,也是一种郑重的生活仪式。

二是晒菜干。豇豆、茄子等夏季蔬菜丰产,一时吃不完,便切成片或条,铺在竹匾中接受日晒。不过几个晴日,蔬菜便脱去水分,封存了夏日阳光的滋味。待到秋冬时节,取出一把炖肉,香气浓郁,是一整季的温暖回味。

​❸ 三吃:以时令之味,慰藉家人​

食新节的核心,终究落在一个“吃”字上。这一天的餐食,充满寓意与喜悦:

  • ​吃“麦扇”​​:用新麦磨成的面粉,和上本地清油、土鸡蛋,发酵后烙成饼。麦扇出锅时麦香四溢,嚼劲十足,吃的是丰收的踏实与满足。
  • ​吃辣椒炒茄子​​:这是一道最具代表性的时令菜。刚摘回的辣椒与茄子同炒,鲜香扑鼻,是只有这个时节才能尝到的“锅气”。一家人围坐分食,共享劳作成果,是最简单的幸福。
  • ​吃新面​​:用当年新麦制成面条,口感格外柔韧爽滑。吃新面,既是对丰收的庆祝,也寄托着对来年风调雨顺的美好期盼。

食新节的现代意义:在效率时代,重拾对食物的敬畏

在物质极大丰富的今天,我们随时可以买到反季节蔬菜,尝遍各地美食。而“食新节”之所以值得被铭记,是因为它提醒着我们:

不要忘记食物本来的季节,不要忽视土地无声的馈赠。那一摘一晒一吃之间,是我们与自然秩序的对话,是对劳动的真挚尊重,更是对家庭团圆、勤俭传家的温情坚守。

正如民俗中所说:“不忘勤俭家兴旺。”食新节看似简单,却蕴藏着持家的智慧——珍惜当下所得,为未来做好准备,与家人共享苦乐。

让我们也过一天“食新节”

或许我们无法亲自下地采摘,但仍可以在这个特别的日子,走进市场挑选最当季的辣椒与茄子,为孩子烙一张简单的饼,晚饭时多加一道时令小炒。

然后告诉家人:今天曾是人们庆祝新麦登场、感恩丰年的日子。我们在品尝的,不只是食物的味道,更是季节的节奏、土地的深情,以及一代代中国人延续至今的生活智慧。

食新食新,吃的是一口“新”,念的却是一份“旧”——那是我们对自然谦卑、对生活热爱的古老初心。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