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气K-Pop爱豆的中国网红路:异国再就业的机遇与挑战

过气K-Pop爱豆正转型中国网红市场,借助昔日知名度在电商、团播等领域开辟事业新路径。

十年前,当韩流还在中国内地市场掀起狂潮时,谁能想到,那些曾经在舞台上光芒四射的K-Pop偶像,会在今日的中国互联网平台上开启事业第二春?从杭州的网拍工作室到重庆的团播直播间,从上海的品牌活动到广州的电商基地,一批批过气K-Pop爱豆正在中国寻找着新的舞台。

从舞台到直播间:K-Pop爱豆的转型之路

上周,重庆的一场粉丝见面会上,前Cherry Bullet成员许智媛微笑着与粉丝互动。自4月搬到杭州后,这位曾经在韩国舞台上唱跳的偶像,如今已成为一名分享日常生活的内容创作者。她在小红书积累着近万粉丝,在抖音拥有2.3万追随者,每条内容的报价已达2至3万元。

许智媛不是个例。在2024年,前PRISTIN成员郑银雨就以模特身份活跃在杭州网拍界;因恋综《单身即地狱》走红又因塌房沉寂的宋智雅,今年也重返中国市场,在小红书开启直播带货业务;甚至连T-ara的朴孝敏、AOA的申智珉等二代、三代团成员,也都纷纷试水中国网红经济。

为什么选择中国?

“国内商机快走到头了,也需要变通。”一位MCN机构相关人士道出了其中的商业逻辑。中国庞大的市场规模和成熟的网红产业链,为这些在韩国本土市场竞争中失利的艺人提供了新的机遇。

与十年前内地影视行业被看作韩国糊咖、劣迹艺人“回收市场”的情况不同,如今的短视频时代为K-Pop艺人提供了更多元化的变现途径。时尚合作、团播联动、电商带货…这些在韩国可能已经难以获得的商业机会,在中国市场却仍然向这些过气偶像敞开大门。

更重要的是,这些二代、三代爱豆的活跃期正值韩流在中国市场爆火的黄金时代,对中国观众来说并不陌生。他们的面孔和名字,仍然能够唤起一代人的青春记忆,这就是他们在中国市场的独特价值。

网红经济的全球化变现

中国网红经济的成熟度令人惊叹。从2016年“网红元年”至今,这个行业的市场规模已超过千亿,产业链商业模式日益清晰。头部MCN的造星能力甚至不亚于传统娱乐公司,无忧传媒等机构更是在韩国、日本开设分部,实现网红经济的全球化布局。

与此同时,韩国本土的网红产业链也在积极向中国出口网红。BLACKPINK成员JISOO的亲姐姐金智润所属的韩国机构HiHan,就专门向中国市场输出时尚类网红。这种双向的文化交流,正在重塑中韩娱乐产业的格局。

“下海”背后的职业困境

在传统观念中,明星与网红之间似乎存在着一道不可逾越的界限。但现实是,随着社交媒体和内容消费模式的变革,这条界限正在变得模糊。

对于这些过气偶像来说,选择来中国当网红并非降维打击,而是基于现实考虑的理性选择。韩国娱乐产业的高度饱和使得竞争异常激烈,许多非头部梯队的爱豆难以获得足够的曝光和收入。而中国市场不仅规模庞大,网红经济的变现能力也令人瞩目。

一位品牌方负责人分享了她与朴孝敏的合作体验:“她现在是全职网红,收入来源基本都是靠接广告。但她很注重形象管理,在收到品牌邀约后基本上都是亲力亲为沟通,合作效率、成品图内容、带货效果都很不错。”这种专业态度,正是K-Pop造星体系培养出来的职业素养。

挑战与机遇并存

然而,这条转型之路并非一帆风顺。限韩令的潜在影响仍然存在,韩国籍艺人在唱跳演出和影视综艺方面的机会仍然有限。这也迫使她们将更多精力投入到时尚、美妆、电商等受政策影响较小的领域。

同时,中国本土的偶像经济和网红经济正在快速发展,过气K-Pop爱豆不仅要面对本土网红的竞争,还要适应中国独特的互联网文化和用户偏好。语言障碍、文化差异、粉丝期待…这些都是需要克服的挑战。

K-Pop回潮的新篇章

有迹象表明,K-Pop正在重返内地市场。据韩媒报道,Kep1er、Kid Milli等团体计划在中国举办演唱会,韩国最大的K-Pop音乐演出品牌“梦想演唱会”也计划登陆海南三亚。虽然一些演出因故延期,但整体趋势已经明朗。

这意味着,这些过气K-Pop爱豆的中国网红之路,可能会迎来新的变数。当正式的K-Pop演出重新回归,这些转型网红的偶像们将如何定位自己的身份?是继续深耕内容创作,还是重返舞台?

时代滤镜终将褪色

无论如何,这些过气K-Pop爱豆的中国网红实验,已经为我们展现了一种文化交融的新可能。它不仅是个人职业发展的转型案例,更是中韩娱乐产业互动的一个缩影。

当肾上腺素的激情退却,人设经济的脆弱性不免显露。属于爱豆们的时代滤镜,终有一天会消逝。但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为中国网红经济带来的国际化视角和专业素养,以及为中国观众带来的多元化内容,都将成为中韩文化交流中值得记录的一页。

这些过气偶像的中国之旅证明:即使舞台的灯光熄灭,只要保持对事业的热情和专业的态度,就能在异国他乡找到重新发光的机会。这或许就是娱乐产业全球化时代,最动人的故事之一。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