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助驾驶测试风波:懂车帝陷争议,央视立场转向,特斯拉成最大赢家?

一场辅助驾驶测试,让汽车圈彻底炸开了锅。懂车帝联合推出的《懂车智炼场》本想以 “科普” 之名揭开行业真相,却因测试结果的争议性、立场的微妙变化,演变成一场关于 “公正性”“技术真实力” 的大讨论。当懂车帝的解释被指 “心虚”,当央视悄悄淡化参与痕迹,唯有特斯拉在这场风波中,以亮眼表现成为舆论焦点 —— 这场测试究竟暴露了行业哪些问题?

一场 “扒底裤” 式测试:场景刁钻,结果颠覆认知

7 月 23 日,懂车帝上线的《懂车智炼场》号称 “辅助驾驶大型科普节目”,实则上演了一场近乎 “极限挑战” 的测试。测试覆盖 20 多个品牌近 40 款热门车型,从问界、小鹏、蔚来、比亚迪等自主品牌,到特斯拉等外资品牌,无一缺席。节目组设置了 15 类高危事故场景,堪称 “现实路况的奇葩合集”。

城市场景中,“大转盘汇入”“四小学生横穿马路”“斜刺冲出的电瓶车”“盲区藏着左转车” 等场景,直击日常驾驶中最棘手的痛点;高速场景里,“施工路段遇卡车”“消失的前车”“莽撞横穿的猪”“野蛮加塞” 等设置,更是将极端路况一网打尽。这些场景的共同特点是:难度高、突发强,考验的是辅助驾驶系统在 “边缘场景” 的应急能力。

从结果来看,辅助驾驶的 “短板” 被赤裸裸地暴露。城市场景中,仅 “转盘内汇入”“四小学生过马路”“刹停电瓶车与儿童” 3 个场景通过率超 50%,分别为 77%、58%、58%;而 “开进大转盘” 场景通过率仅 23%,成了多数系统的 “滑铁卢”。高速场景更显残酷:“施工路遇卡车” 通过率最高 47%,“消失的前车”“莽撞横穿的猪” 通过率仅 14%、5%,多数车型在极端场景下 “手足无措”。

唯独特斯拉成了例外。Model 3 仅在 “莽撞横穿的猪” 场景未通过,Model X 仅 “高速临时施工” 场景失利,其他车型未通过项均在 3 项及以上;城市场景中,Model X 通过率达 88.9%,远超同类车型。马斯克甚至转发测试视频,略带炫耀地配文:“特斯拉在没有本地训练数据的情况下,在中国取得了最高成绩。”

争议漩涡:懂车帝被指 “心虚”,央视悄悄 “摘帽”

测试结果公布后,质疑声浪远超 “科普” 效果。最大的争议点在于:这场测试究竟是 “客观评估” 还是 “预设结论”?

懂车帝的回应被网友视为 “此地无银三百两”。7 月 25 日,其工作人员称 “节目仅为科普,无官方排名”,强调测试目的是 “提醒公众认识辅助驾驶边界”。但明眼人都能看出,40 款车型的通过率数据摆在眼前,“隐性排名” 早已深入人心。更关键的是,有业内人士指出,测试的 “模拟场景” 与真实路况存在本质差异 —— 现实中的天气、光线、突发状况的随机性,远非封闭场地能复现。“用一个‘假设场景’评判系统安全性,本身就站不住脚。”

央视的态度转变更添微妙。起初,相关报道标注 “央视新闻联合懂车帝”,但随着争议发酵,7 月 25 日该表述被悄然删除,短视频平台相关内容也下架。这一操作被解读为 “国家级媒体与争议性测试切割”—— 作为权威媒体,央视需保持报道的客观性,显然不愿因 “联合” 二字被卷入 “立场倾斜” 的质疑中。

车企的反应则耐人寻味。鸿蒙智行直接 “不予置评”,并附上自家辅助驾驶报告,暗指测试不具代表性;岚图汽车邵明峰坦言测试 “暴露行业共性瓶颈”,如非标障碍物识别能力不足;广汽丰田彭宝林强调 “再好的智驾都是辅助”,直指安全本质。唯有特斯拉,虽副总裁陶琳称 “不关注排名”,但字里行间难掩技术自信。

舆论撕裂:是 “揭短” 还是 “带节奏”?

网络上,对这场测试的评价呈现两极分化。

支持者认为,测试撕开了辅助驾驶的 “遮羞布”。近年来,部分车企过度宣传 “自动泊车”“城市领航” 等功能,导致用户误用 —— 有人在高速脱手看手机,有人依赖系统应对突发状况。测试曝光的低通过率,恰恰能警示公众:“辅助驾驶≠自动驾驶”,安全最终还需人来把控。

反对者则质疑测试的 “公正性” 与 “动机”。其一,场景设置过于极端,如 “莽撞横穿的猪” 在现实中概率极低,以此否定系统性能有失偏颇;其二,测试未公开传感器数据、算法逻辑等核心信息,无法判断 “未通过” 是硬件缺陷还是软件优化问题;其三,有网友制作 “马斯克送礼懂车帝” 的讽刺漫画,暗指测试结果对特斯拉过于 “友好”,尤其在 “中国智驾水平公认居全球第一梯队” 的背景下,“国产车集体不如特斯拉” 的结论难免引发联想。

更深层的争议在于 “媒体角色”。懂车帝作为垂直汽车平台,既承担科普责任,又与车企存在商业合作,其测试的 “独立性” 本就易受质疑。而央视的早期参与,无形中为测试赋予了 “权威性”,后期的立场淡化,则更凸显事件的敏感 —— 当商业平台的测试与国家级媒体的公信力绑定,任何细微的倾向性都可能被放大。

风波后的反思:辅助驾驶该如何 “安全进阶”?

这场风波虽充满争议,却也为行业敲响警钟。

对车企而言,测试暴露的 “极端场景短板” 亟待弥补。无论是高速对 “消失的前车” 的误判,还是城区对 “斜穿电瓶车” 的反应延迟,都说明辅助驾驶的 “感知 – 决策 – 执行” 链条仍有优化空间。正如岚图所说,“非标障碍物识别”“极端场景避险” 是全行业的课题,需以更海量的数据、更精准的算法突破瓶颈。

对媒体与测试机构而言,“公正性” 是生命线。辅助驾驶测试应明确场景的 “代表性”“重复性”,公开测试标准与流程,避免因场景设置的 “倾向性” 引发质疑。科普的核心是 “客观呈现”,而非通过极端场景制造焦虑或捧踩某类技术路线。

对公众而言,这场风波也厘清了一个认知:辅助驾驶的本质是 “辅助”。无论特斯拉表现多亮眼,还是国产车在某些场景失利,都改变不了 “人是驾驶主体” 的事实。正如广汽丰田所言,“安全优先、生命至上”,技术再先进,也不能替代人的判断与责任。

技术比拼,不该止于一场测试

当喧嚣渐息,这场测试留下的,不应是 “谁赢谁输” 的结论,而是对 “辅助驾驶技术进阶路径” 的思考。特斯拉的表现或许证明了其算法的成熟,但国产车在本地化场景(如复杂路口、电瓶车密集路段)的积累亦不容忽视;懂车帝的争议提醒媒体需守住 “客观底线”,央视的立场转向则彰显了权威媒体的审慎。

辅助驾驶的终极目标是 “安全”,而非一场测试中的 “通过率”。当全行业能以更开放的心态面对争议,以更严谨的态度打磨技术,才能让用户真正信赖 “智能”,让辅助驾驶在安全的轨道上稳步前行 —— 这或许是这场风波最有价值的启示。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