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的山城,蝉鸣裹挟着热浪漫过嘉陵江,而在重庆美术馆内,一场跨越八十余载的文化对话正悄然展开。7月23日上午,由国家艺术基金2025年度传播交流推广资助项目支持的”文脉守望——张伯驹潘素艺术文献研究暨书法作品巡展·重庆站”在重庆美术馆隆重开幕。这场由张伯驹、潘素这对文化伉俪的艺术遗产串联起的展览,不仅是对两位大师毕生心血的系统梳理,更以重庆为特殊坐标,揭开了一段关于守护、传承与精神的动人往事。

山城与文脉的不解之缘:从历史驿站到精神共鸣
开幕式现场,重庆美术馆(重庆画院)书记、馆长王发荣站在展厅中央,目光掠过墙上悬挂的张伯驹晚年书法作品,声音里带着感慨:”张伯驹先生的一生,是与中国文脉同频共振的一生。他既是集文物鉴藏大家、诗词泰斗、书画巨匠、戏曲名宿于一身的’文化全才’,更是以’予所收蓄,永存吾土’信念守护民族文化遗产的’国士’。而重庆,这座在抗战烽火中挺立的城市,曾是先生守护文脉的’温暖驿站’。”
时间回溯至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当北平沦陷在即,张伯驹冒死将随身携带的8件国宝级书画(包括《平复帖》《游春图》等)缝入衣被,一路颠沛南下。1939年,他辗转抵达重庆,暂居于嘉陵江畔的山城巷。在这座”陪都”里,他一面继续着文物鉴藏的研究,一面以笔墨为刃,在诗词、书法中寄托家国情怀。潘素——这位出身江南书香门第、以青绿山水闻名的画家,不仅陪伴他度过艰难岁月,更与他共研艺道,在战火中守护着艺术的纯粹。重庆的山水、烟火与坚韧,早已融入两位大师的生命轨迹,成为其艺术精神的重要注脚。
“张伯驹’守护文脉’的信念,与重庆人民坚韧不拔的文化坚守精神高度契合。”重庆市文联副主席漆钢在致辞中指出,从抗战时期的大轰炸中坚持办学的文化人,到如今守护传统艺术的创作者,重庆始终是一座”有文脉温度”的城市。此次展览落地山城,既是对先贤的深情致敬,更是以艺术为媒,激励当代人接续文脉传承的使命。
文献与作品的对话:29件书法、30件文献里的精神图谱
走进展览主展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张伯驹1976年创作的《战鼓寿筳十二言联》:”战鼓催春雷动九州春色好,寿筳祝嘏星辉五岳曙光新”。这副行书对联笔力遒劲,既有乱世中”雷动九州”的壮阔,又有对家国的殷切期许,与展柜中1930年《临王羲之阁帖》的清峻形成鲜明对比——前者是历经沧桑后的豁达,后者是少年才俊的锋芒,共同勾勒出张伯驹书法艺术的演变脉络。
展览以”文脉守望”为核心,通过四大板块系统呈现两位大师的艺术世界:第一板块聚焦张伯驹的书法与绘画,29件书法作品涵盖行草、楷书、隶书等多种书体,既有临帖习古的严谨(如《临颜真卿争座位帖》),也有即兴抒怀的洒脱(如《题红梅图诗》);7件绘画作品则以山水、墨竹为主,《墨竹图》中”未出土时先有节,便凌云去也无心”的题款,恰是先生品格的写照。第二板块集中展示潘素的11件青绿山水,《云峰红林》中层峦叠嶂的红叶,《青山红松图》里苍劲挺拔的松枝,既继承了传统青绿山水的典雅,又融入了她独特的细腻与坚韧。第三板块尤为引人注目:91件当代书法名家书写的张伯驹诗词作品,从沈鹏的雄浑到孙晓云的娟秀,从言恭达的厚重到周慧珺的刚健,不同风格的书写共同诠释着张伯驹诗词中的家国情怀与艺术哲思。第四板块则以30件文献资料还原历史现场:泛黄的《丛碧书画录》手稿、抗战时期的书信复印件、与张学良、张大千等友人的往来信札,甚至包括潘素当年在重庆举办画展的海报残片,每一件都像一把钥匙,打开了通往1930-1940年代那段风云岁月的大门。
“这些文献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理解张伯驹艺术精神的关键。”周口师范学院校长张宝强介绍,作为张伯驹的家乡高校,该校自2015年起成立张伯驹研究中心,先后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张伯驹文献整理与研究》,系统整理了先生散佚的诗词、书信、鉴藏笔记等资料。”此次展出的30件文献中,有15件是我们研究中心的最新整理成果,其中部分手稿是首次公开展出。”
跨越时空的接力:从家族记忆到时代传承
展厅一角,张伯驹的外孙女楼朋竹驻足于一组老照片前,照片中,年轻的张伯驹与潘素在书房中并肩研墨,身后是一排排线装书与古画。”姥爷常说,’艺术是民族的血脉,守住它,就是守住我们的根’。”楼朋竹回忆道,家族中流传着许多关于重庆的故事:1939年冬夜,张伯驹在山城巷的寓所里点着煤油灯整理《百衲诗选》,潘素为他温着重庆老鹰茶;1942年,为给抗战将士筹款,两人在重庆举办联合画展,潘素的《巴山夜雨图》被一位爱国商人高价购得,所得款项全部捐给了前线。”今天看到这些作品回到重庆,就像姥爷说的’完成了一场跨越八十载的文化接力’。”
这场”接力”,在当代艺术家中得到了热烈回应。展览中,当代书法名家书写的张伯驹诗词专区,聚集了许多特意赶来的书法爱好者。”张伯驹的诗词既有古典韵味,又有家国情怀,写起来特别有感觉。”青年书法家李雨桐指着墙上的《鹧鸪天·题红梅》说,她专门临摹了一个月,”希望通过自己的笔墨,让更多年轻人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文脉守望,永不止息
开幕式尾声,现场播放了一段张伯驹研究中心制作的纪录片片段:镜头扫过河南淮阳老家的张伯驹故居,掠过周口师范学院张伯驹研究中心的实验室,最后定格在重庆美术馆的展厅里——观众们围着《临王羲之阁帖》轻声讨论,孩子们指着潘素的《青山红松图》问”这是画的什么”。这段影像,恰是对”文脉守望”最生动的注解:文脉不是束之高阁的古董,而是流淌在血液中的基因;守望不是机械的保存,而是以创新的方式让其焕发新生。
正如中国艺术研究院专家在书面致辞中所言:”张伯驹、潘素的艺术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重庆站的展览,是文脉传承的又一座桥梁。当我们站在这些作品前,触摸的是历史的温度,感受的是精神的力量,更肩负着将这份文脉传递给未来的责任。”
暮色渐浓时,展厅里的灯光依然明亮。一位白发老者站在张伯驹1981年的绝笔《老干疏花》前久久凝视,画中墨竹虽已过盛年,却依然劲节向上。他轻声说:”这哪是画竹,分明是一位文化老人的一生啊。”这句话,或许正是对”文脉守望”最深刻的诠释——守的是过去,望的是未来;守的是艺术,望的是精神;守的是个体,望的是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