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驾免费背后的车企经济账:战略博弈与可持续性挑战

一、从收费到免费:行业商业模式的嬗变

过去十年,智能驾驶技术从高端车型的“奢侈品”逐渐下探至10万级大众市场。2020-2021年,特斯拉、蔚来等企业通过软件订阅制(如FSD买断或按月付费)探索盈利路径,相关收入一度快速增长。然而,随着市场竞争加剧,理想汽车在2021年率先宣布智驾功能终身免费,比亚迪、零跑等车企紧随其后,将高速NOA等基础功能列为全系标配,行业逐步转向“硬件预埋+软件免费”模式。

这一转变的核心逻辑是“以价换量”。例如,零跑汽车2025年宣布智驾软件全面免费,甚至退还已付费用户费用,短期内订单激增154%,但代价是牺牲约12.5亿元潜在软件收入(按5000元/车估算)。比亚迪则通过“天神之眼”系统将L2+智驾下探至10万级海鸥车型,以规模化摊薄成本。车企的短期目标明确:通过免费策略抢占市场份额,积累用户数据,并为未来高阶功能付费埋下伏笔。

二、免费模式的成本困境:隐形的“消耗战”

尽管免费策略能快速打开市场,但其背后的成本压力不容忽视:

  1. 硬件成本刚性:国内主流“摄像头+激光雷达”方案的单车硬件成本约1.5万-3万元,远高于特斯拉的纯视觉路线。例如,比亚迪天神之眼C纯视觉方案成本已压缩至4000元以内,但激光雷达版本仍面临高成本压力。
  2. 研发投入黑洞:全栈自研车企的年均研发投入高达20亿元(含算法、芯片、域控制器等),头部企业甚至超百亿元。免费模式下,这些沉没成本缺乏直接回报来源。
  3. 长期服务负担:智驾系统需持续OTA升级、数据闭环维护及责任认定支持,蔚来李斌指出,“一辆车使用15年,企业就要负责15年”。若用户不付费,车企需独自承担履约成本。

压力进一步传导至供应链。博世等供应商被迫从“黑盒”交付转向“白盒”服务,车企通过压榨上游利润维持免费策略,被供应商称为“割肉输血”。

三、收费与免费的路线之争:行业两极分化

当前行业形成三大阵营:

  1. 坚定收费派:以特斯拉、华为为代表,通过技术溢价实现盈利。特斯拉FSD中国区定价3.2万-6.4万元,软件收入占其总营收10.3%(2024年);华为ADS高阶包定价3.6万元,强调“技术即价值”。
  2. 全栈免费派:以零跑、比亚迪为主,通过销量摊薄成本,目标是以数据生态反哺未来盈利。
  3. 中间路线:多数车企选择“硬件预埋+软件订阅”,如小鹏、蔚来通过OTA逐步释放高阶功能,平衡硬件销量与软件收入。

博世高管吴永桥警告,免费模式可能导致行业“内卷”,2025年1-5月汽车制造业利润下滑11.9%即是佐证。特斯拉和华为的成功表明,用户愿为“真实价值”付费,但需以技术领先性和品牌溢价为前提。

四、可持续性破局:技术降本与分层收费

部分企业已探索出平衡路径:

  • 技术降本:智己汽车通过算法优化,用单颗Orin芯片实现双芯片算力,黑芝麻智能则通过规模效应降低芯片成本。
  • 分层收费:基础功能(如L2)免费引流,高阶功能(如城市NOA)收费。华为ADS基础版定价5000元,高阶版3.6万元,差异化满足需求。
  • 数据生态:用户数据成为核心资产,通过优化算法或第三方服务变现。朱西产指出,车企需构建“数据-算法-服务”闭环,从制造商转型为服务商。

五、未来展望:从“免费争夺”到“价值竞争”

短期价格战终将回归理性。麦肯锡调研显示,44.4%用户愿为智驾支付2万元以内,但更关注实际体验。随着技术标准化,智驾或像安全带一样成为标配,而差异化服务(如场景覆盖度、安全冗余)将成为付费核心。车企需在技术创新与商业回报间找到平衡,避免“无源之水”的困境。

智驾免费是车企抢占市场的战略选择,但绝非长久之计。无论是特斯拉的软件溢价,还是比亚迪的规模效应,最终胜出者必是那些能以技术真实解决用户痛点,同时实现商业闭环的企业。免费与收费的博弈,实则是行业从野蛮生长走向成熟的关键转折。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