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精神的炽热咏叹:国家大剧院原创歌剧《红高粱》的当代诠释

在国家大剧院即将迎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一部凝聚着民族血性与艺术创新的重磅制作——原创民族歌剧《红高粱》即将于2025年9月27日至10月3日震撼首演。这部作品不仅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首次亲自操刀歌剧剧本的尝试,更是国家大剧院在探索中国风格民族歌剧道路上的又一里程碑。本文将从创作背景、艺术特色、主创阵容与时代意义四个维度,全面剖析这部备受期待的民族歌剧如何以音乐与戏剧的融合,重新诠释红高粱土地上那段可歌可泣的民族史诗。

抗战记忆与文学经典:歌剧《红高粱》的创作缘起

2025年正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这一重大历史节点赋予了许多文艺创作特殊的意义与使命。国家大剧院选择在这一时刻推出原创民族歌剧《红高粱》,显然有着深远的考量。作为国家大剧院制作的第116部剧目、第79部歌剧制作以及第23部原创歌剧,《红高粱》承载着用艺术形式铭记历史、弘扬民族精神的重大文化使命。

歌剧改编自莫言1986年出版的长篇小说《红高粱家族》,该作品以抗日战争时期山东高密乡为背景,通过村民戴凤莲(九儿)、余占鳌等人物在旧社会的人性挣扎与民族危亡时刻的觉醒抗争,展现了中华民族原始而坚韧的生命力。莫言在作品中匠心独运地借用了红高粱这一意象——”秉领天地精华、粗枝大叶、抗旱抗涝、生气勃勃、充满野性”,不仅描绘了乡土中国的农业文明图景,更将其升华为中国人民追求解放与自由的精神图腾。

值得注意的是,在歌剧《红高粱》之前,这部文学经典已被多次改编为电影、电视剧、舞剧、话剧、京剧等多种艺术形式,其中1988年张艺谋执导的电影《红高粱》更是成为中国电影走向世界的开山之作。然而,作为”艺术皇冠上的明珠”的歌剧形式却始终未曾涉足这一题材。直到2025年,莫言才终于”觉得该出手了,给’红高粱’众多的艺术形式画下一个圆满句号”。这一创作时机的选择,既是艺术家个人创作成熟的体现,更是时代精神与历史记忆共同催生的结果。

国家大剧院副院长张尧在新闻发布会上强调:”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在这个承载着厚重民族记忆的特殊历史时刻,国家大剧院倾力推出原创民族歌剧《红高粱》,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这一表述清晰地揭示了《红高粱》从小说到歌剧的改编背后,蕴含着对历史的深切缅怀与对民族精神的当代诠释。

从文学到音乐:莫言与郭文景的艺术共创

歌剧《红高粱》最引人注目的亮点莫过于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亲自担任编剧,这也是他首次涉足歌剧剧本创作。从小说家到剧作家的身份转换并非易事,莫言在新闻发布会上坦言:”小说通过细节塑造人物,而歌剧则更多地依赖音乐来完成这一过程。”为了适应歌剧这一艺术形式的特殊要求,莫言研读了大量歌剧剧本,最终选择以”歌诗”的方式创作,将文学诗化,提升至美学的高度。

剧本创作过程中,莫言将灵感来源归功于一幅名为《雪中的红高粱》的油画。画面上洁白的雪覆盖在高粱穗上的强烈视觉冲击,引发了他对”火中的红高粱”、”雨中的红高粱”、”风雨中的红高粱”直至”被血液浸泡的红高粱”等一系列意象的联想。这种从视觉到文学的跨媒介转换,最终促成剧本超越了传统地方戏曲的编剧手法,实现了艺术上的升华。莫言透露,剧本创作”前后七易其稿,才终于定稿”,并将这一过程形容为”既痛苦又快乐,如同一场凤凰涅槃”。

在情节处理上,莫言没有简单复制原著,而是进行了创造性的重构,将故事集中于九儿、余占鳌、罗汉、凤仙四个主要人物身上,使人物间的爱恨纠葛与抗日叙事相互交织。从性如烈酒的九儿到引爆炸药与敌人同归于尽的巾帼英雄;从混迹三教九流的余占鳌到带领乡亲们奋起战斗的抗日领袖;从善良懦弱的刘罗汉到为民族大义献身的勇士;从痴情善妒的凤仙到为爱赴死的勇敢女子……这些来自乡土的普通人,尽管有着鲜明的个人弱点与局限,却都用最朴实的行动诠释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民族血性。

如果说莫言的剧本为歌剧提供了文学骨骼,那么著名作曲家郭文景的音乐则赋予了作品血肉与灵魂。郭文景在创作前深入山东采风,收集了几大箱子的乐谱、唱片、录音和专著等资料,潜心研究当地茂腔、柳腔、山东梆子、山东快书、胶州秧歌、高密民歌等民间音乐元素。在长达两年的创作过程中,郭文景甚至”瘦了20多斤”,最终完成的音乐既扎根于山东地域特色,又融入了大歌剧的创作技法。

音乐创作上,郭文景在管弦乐队中创新性地加入了唢呐、板胡等民族乐器,使作品兼具交响性与戏剧性。他为每个角色设计了”辨识度很高的音乐形象”,让观众”一听就能听得出来”人物性格。郭文景将《红高粱》定位为”交响化的大歌剧”,认为歌剧作为”情感力量最强的艺术形式之一”,能够实现情感的”核裂变”,让人物的内心情感如原子弹般爆发。这种音乐与戏剧的高度融合,正是歌剧《红高粱》区别于此前其他艺术形式改编的关键所在。

莫言与郭文景的合作,实现了文学与音乐的深度对话。正如莫言所言:”歌剧剧本是为作曲家提供展现美学思维的基础材料”,而郭文景则成功地将这些材料转化为富有中国气派的音乐语言,二人共同致力于”打造中国风格、中国审美、中国气派的现代民族歌剧新样本”。

舞台意象与表演艺术:多维度的视听创新

歌剧《红高粱》的艺术成就不仅体现在文学剧本与音乐创作上,其舞台呈现同样凝聚了国内顶尖创作团队的心血。导演王筱頔携手舞美设计季乔、服装设计陈同勋、灯光设计邢辛、多媒体设计胡天骥、道具设计王伟君等一线艺术家,共同构建了一个既写实又写意的舞台空间。

舞台设计以高粱地为主体布景,依托灯光色彩与多媒体画面的动态变化,营造出不断变幻的意境。在导演王筱頔的构思中,”摇曳的高粱地既是情感的温床,也是抗战的屏障”。鲜红的花轿、婚房与鲜血般的酒坛等象征性元素的运用,构建了一套丰富的隐喻系统,使舞台空间超越了单纯的物理环境,成为人物心理与民族精神的投射。

王筱頔将”天圆地方”作为舞台空间的总体意象,通过”流动与静止的对比”,隐喻红高粱所代表的精神内核及其与生命的关系。她解释道:”我们运用浓烈而浪漫的诗意,表达生命对真与美的渴望与坚韧;又以近乎绝对的静止,表现侵略者对生命的漠视与践踏”。这种动静结合的舞台美学,与郭文景音乐的戏剧性起伏形成呼应,共同服务于抗战主题的情感表达。

表演阵容上,国家大剧院集结了当前中国歌剧界的实力派歌唱家与新秀。由国家大剧院音乐艺术总监吕嘉执棒国家大剧院合唱团、管弦乐团,为作品提供了强大的音乐支撑。角色分配方面,九儿这一”以野性生命力挣脱封建枷锁”的鲜明符号,由著名歌唱家宋元明与女高音新秀乌列热饰演。作为山东人的宋元明对角色有着深刻理解:”九儿身上有山东女性的刚烈,又不失女性的温柔细腻”,而郭文景为九儿创作的音乐”既有抒情性,又有爆发力”,能够全面展现这一复杂角色的多面性。

男高音歌唱家郭子照与王冲饰演的余占鳌,将呈现这一”土匪英雄”从桀骜不驯到侠义之举的转变;国家大剧院驻院歌剧演员王鹤翔、张扬饰演的刘罗汉,则以醇厚的男中音诠释酿酒师傅的忠义与悲壮;女高音歌唱家赵丽丽、张文沁及郭琛共同饰演的凤仙,则展现了乱世红颜的曲折命运。这种由不同声部歌唱家共同塑造的角色体系,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丰满。

值得一提的是,乌列热在谈到表演挑战时表示:”郭老师的音乐中,用到了许多民间音乐、曲艺片段,有的角色的唱段中还用到了一些胶东方言。我们在精进演唱技术的同时,还要向民间的质朴风格去靠近,这对我们演唱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这一表述揭示了歌剧《红高粱》在表演风格上的独特追求——既要保持美声唱法的技术高度,又要融入民间音乐的质朴韵味,实现中西演唱风格的有机融合。

民族血性与时代回响:《红高粱》的文化意义

作为国家大剧院在抗战胜利80周年之际推出的重磅制作,歌剧《红高粱》承载着超越艺术本体的文化意义。它既是对历史的纪念,也是对民族精神的当代诠释;既是艺术形式的创新探索,也是传统文化资源的现代转换。

历史与当代的对话是这部歌剧的显著特征。莫言在新闻发布会上谈到:”现代年轻人可能难以理解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人们的思想状态,通过改编文学作品,可以让观众重温历史,感受那个时代人们的奋斗与抗战精神,以及这种精神的发展轨迹”。面对”这种精神是否已经过时”的疑问,莫言给出了坚定回答:”年轻观众并不拒绝乡土题材的作品”,关键在于”故事讲得好”,只要”永远立足于大地之上”,依然能感动当代观众。这种历史精神与当代审美的融合,正是莫言所说的”通过时代精神的浇灌,老故事上也会开出新的花朵”。

艺术创新角度看,歌剧《红高粱》是国家大剧院”扎根民族文化沃土,用世界语言讲述中国故事”的又一次重要实践。国家大剧院副院长张尧指出,该剧”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是”打造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现代民族歌剧的重要实践”。郭文景将这种”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落实于山东地域音乐特色,通过民间音乐元素与西方歌剧形式的融合,创造出既民族又现代的音乐语言。这种创作路径,为中国歌剧的民族化探索提供了有益借鉴。

歌剧《红高粱》的文化象征意义同样值得关注。在莫言的文学想象中,红高粱不仅是一种植物,更是有生命、有意识的”人物”,”具备了生命感,拥有了人的意识,甚至蕴含了其独特的哲学内涵和美学意蕴”。这种将自然物象人格化的处理,使红高粱成为民族精神的象征。正如莫言所说:”这红高粱究竟象征着什么?相信每位读者或未来的观众在欣赏这部作品后,都会形成各自独到的理解”。这种开放性的象征结构,使作品能够跨越时代与观众产生多元对话。

从更广阔的文化视野看,歌剧《红高粱》的上演恰逢中国文艺创作强调”讲好中国故事”的文化战略背景。国家大剧院多年来秉持”人民性、艺术性、国际性”的办院宗旨,而《红高粱》正是”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精品力作”的代表。通过歌剧这一国际通行的艺术形式,展现中国人民抗战的历史与民族精神,无疑有助于增强文化自信,促进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

回望歌剧《红高粱》从文学到舞台的转化历程,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部艺术作品的诞生,更是一种文化记忆的延续与创新。在抗战胜利80周年的历史节点上,这部作品以音乐与戏剧的形式,让我们重新聆听”高粱地里最炽热的生命呐喊”,感受中华民族在危难时刻迸发出的惊人力量。当那些浸染着血性与烈性的红高粱在歌剧舞台上”秉领天地精华”时,它们诉说的不仅是过去的故事,更是对生命韧性、民族魂灵的不朽礼赞。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