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中国新能源产业正处于从政策驱动向市场驱动转型的关键阶段,作为动力电池和储能系统的核心材料,磷酸铁锂行业在经历野蛮生长后迎来深度调整期。2025年成为行业发展的分水岭,一方面是以宁德时代、比亚迪等行业巨头通过百亿级长协订单锁定高端产能,另一方面是大量中小厂商在价格战和产能闲置中艰难求生。这种”冰火两重天”的发展态势,正是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缩影,也折射出”反内卷”政策引导下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路径。本文将全面分析磷酸铁锂行业供需格局的深刻变化,探讨低端产能出清的内在逻辑与外在推力,挖掘技术升级带来的投资机会,并展望行业整合后的新发展格局。

市场分化:高端订单与低端出清并行的行业重构
磷酸铁锂行业正经历前所未有的结构性分化,这种分化直接体现在头部企业与中小企业的经营状况对比上。根据行业统计数据,2025年上半年中国磷酸铁锂产量达到163.2万吨,同比增长66.6%,全国范围内的可利用产能更是大幅攀升至532万吨,但行业整体有效利用率偏低,呈现出典型的”总量过剩但结构紧缺“特征。这种矛盾现象的背后,是行业供需关系的深层次变革——市场不再满足于”有”的阶段,而是进入了”优”的追求。
头部企业凭借技术、资金与供应链优势,在当前市场环境下仍能维持70%以上的开工率,而二三线中小厂商则普遍面临产能闲置困境,开工率不足30%。这种分化在订单分配上表现得更为明显:宁德时代2025年上半年与多家磷酸铁锂供应商签订总金额超200亿元的长协订单,其中与万润新能签订的5年长期合作协议,供货量约132.31万吨,成为目前磷酸铁锂领域最大的单笔采购协议。比亚迪的磷酸铁锂采购订单规模同样突破百亿大关,主要用于旗下新能源汽车及储能项目的电池生产。这些百亿级订单不仅彰显了行业巨头对磷酸铁锂材料长期需求的坚定信心,也反映出市场对高端、优质产品的旺盛需求。
与头部企业高端订单不断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行业低端产能正加速出清。高工产业研究指出,目前磷酸铁锂行业三类落后产能正面临淘汰:
- 生产工艺落后、能耗高的产能,这类产能在环保要求日益严格的背景下,难以满足生产标准;
- 产品质量不稳定、性能不达标的产能,无法满足新能源汽车和储能市场对高端产品的需求;
- 缺乏核心技术和自主创新能力的产能,在市场竞争中逐渐失去优势。
这种市场分化格局的形成,既源于市场需求的变化,也离不开政策层面的有力支持。2025年初,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等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快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加大对动力电池核心材料的研发和产业化支持,鼓励企业开展高端产品定制化生产。这一政策为行业向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加速了低端产能的退出进程。
供需失衡与价格困局:低端产能出清的内在逻辑
磷酸铁锂行业当前的产能过剩问题有其历史成因。2021-2022年间,在新能源车补贴政策与储能产业爆发的双重刺激下,磷酸铁锂材料原有企业、磷化工及钛白粉企业、三元正极材料企业等纷纷启动扩产规划,这些新增产能已于2023年逐步投产,导致行业竞争日趋激烈。根据EVTank数据,截至2023年底,磷酸铁锂产能合计达到341.7万吨,整体产能利用率不足50%。而到2025年,全国可利用产能进一步攀升至532万吨,但上半年实际产量仅163.2万吨,产能利用率进一步下滑至30%左右。
这种供需失衡直接导致了行业价格战的爆发。数据显示,动力型磷酸铁锂产品均价已跌破3.2万元/吨,而A股磷酸铁锂上市公司2024年的产品总毛利率低至3.09%,即使是头部企业也开始出现业绩下滑甚至亏损。上海钢联新能源事业部磷酸铁锂分析师蒋加晖指出,”锂价的波动对磷酸铁锂价格影响很大”。2023-2024年,碳酸锂价格”跳水”带动磷酸铁锂价格走低,但企业的原材料成本并未同步下降。这种价格挤压效应使得缺乏成本管控能力的中小企业陷入生存危机。
从需求端看,虽然新能源汽车和储能领域对磷酸铁锂材料的需求仍在持续增长,但增速已经放缓。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的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磷酸铁锂电池累计装车量达409GWh,占总装车量的74.6%;2025年前7个月,磷酸铁锂电池累计装车量为288.9GWh,占总装车量的81.3%,累计同比增长68.8%。在储能领域,磷酸铁锂电池更占据绝对优势,EVTank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储能电池中磷酸铁锂电池占比高达92.5%。然而,值得注意的是,2024年7月国内新能源乘用车市场零售销量同比增长36.9%,渗透率首次突破50%大关达到51.1%,这意味着行业未来的发展重心必然由量转向质,对材料性能和质量提出更高要求。
东吴证券及鑫椤锂电预测,2025年磷酸铁锂正极材料需求约为247.4万吨,供给可能达到361.2万吨,过剩产能约为113.8万吨。在这种供需格局下,行业竞争策略正在发生根本性转变——从单纯的规模扩张和价格竞争,转向技术突破、成本管控和供应链协同。湖南裕能也承认”供需格局变动可能进一步加剧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而这种竞争将更多地体现在产品质量和技术参数上,而非简单的价格比拼。
政策驱动与技术引领:反内卷下的行业变革双引擎
反内卷政策的密集出台为磷酸铁锂行业的结构调整提供了强大外力。2025年7月24日,国家发改委、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修正草案(征求意见稿)》,完善了低价倾销的认定标准,剑指低价倾销与”内卷式”恶性竞争,明确要求行业强化自律、淘汰落后产能。这一政策与中央财经委员会”反内卷”部署形成呼应,标志着多个行业野蛮扩张时代的终结。在此背景下,锂电、光伏、钢铁、水泥等行业率先启动反内卷,有利于万润新能这类技术领先、布局前瞻企业的长期发展。
行业自律机制也在政策引导下逐步形成。2025年5月,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磷酸铁锂材料分会在深圳成立;同年6月,中国电池工业协会与中国塑料加工工业协会联合发布《关于促进电池产业链健康发展的倡议书》,倡议电池行业强化产业链协同,建立协调机制,聚焦质量提升,将竞争重心从”价格比拼”转向”质量和创新比拼”。8月22日,磷酸铁锂材料分会理事会在深圳召开闭门会议,湖南裕能、万润新能、安达科技、德方纳米以及当升科技旗下的当升蜀道等产业链企业代表齐聚一堂,共同商讨应对行业产能过剩的解决方案。这些行业治理举措为市场良性竞争创造了制度环境。
技术升级成为企业突破内卷困局的核心路径。据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预计,2026年高性能磷酸铁锂材料市场占比将从30%升至50%以上。在这一趋势下,头部企业纷纷加大研发投入:德方纳米的液相法工艺生产的高压密产品(振实密度2.65g/cm³)循环寿命超6000次,适配储能长寿命需求,并布局”磷酸铁锂+钠电”复合正极,有望降低储能成本15%-20%;万润新能开发高压实密度产品(≥2.6g/cm³)适配快充电池,同时其2024年钠电材料出货已超200吨,产线兼容钠电生产;湖南裕能重点推广”高压密+低温”产品,适配北方储能场景,已获得欧洲户储10万吨订单。这些技术创新不仅提升了产品性能,也重构了行业竞争门槛。
标准体系的完善进一步推动了行业规范化发展。《锂离子电池用磷酸铁锂》国家标准对材料的比容量、振实密度等关键参数作出明确规定,同时国际电工委员会(IEC)也在制定相关标准,为中国企业参与全球竞争提供便利。政策与标准的协同作用,为行业技术升级提供了方向和动力,也加速了不符合标准的低端产能退出市场。
垂直整合与全球布局:后出清时代的行业新生态
一体化布局成为头部企业降本增效的关键策略。低毛利环境下,纵向延伸产业链、提高关键原材料自给率成为行业共识。万润新能2023年12月与保康县人民政府签订合作协议,合作建设磷酸铁锂一体化产业园项目,包括磷酸铁锂、磷酸铁、磷盐、磷酸、磷矿石等一体化产业链材料,以保障原材料供应和成本优化。湖南裕能通过自建磷矿(贵州黄家坡磷矿)实现全产业链布局,单吨成本较同行低500-800元。这种资源整合不仅降低了生产成本,也增强了供应链稳定性,使头部企业在价格竞争中占据优势。
全球能源转型为中国磷酸铁锂企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在”双碳”目标推动下,欧美、东南亚等新兴市场对磷酸铁锂电池需求快速增长。头部企业纷纷布局海外市场:龙蟠科技2025年海外收入占比目标提升至25%;宁德时代匈牙利工厂投产以规避欧盟关税;比亚迪2025年海外收入占比已达28%,出口量增长71.8%。这种全球化布局不仅消化了国内优质产能,也提升了中国企业在全球产业链中的话语权。
应用场景的拓展为行业创造了新的增长点。磷酸铁锂材料从传统动力电池延伸至储能、低速电动车、船舶动力等领域,在各细分市场优势凸显。储能领域尤其成为兵家必争之地:湖南裕能2025年规划产能92万吨,储能业务占比提升至60%;亿纬锂能2025年储能电池营收占比达39.14%。这种场景多元化降低了行业对单一市场的依赖,增强了抗风险能力。
随着行业成熟度提升,未来二至三年或形成三至五家全球性龙头企业。这些企业将通过技术引领、资源控制和规模优势主导市场格局。而中小企业则需在细分领域寻找差异化生存空间,或通过技术创新开辟新赛道,如钠离子电池材料、固态电解质等前沿领域。这种生态分化是行业健康发展的标志,也是反内卷政策的最终目标——让企业竞争从简单的价格战转向技术、质量、服务的全方位比拼,从而实现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结论:危机与机遇并存的行业大变革
磷酸铁锂行业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结构性调整,这场调整既源于市场供需的自我平衡,也受到政策引导的积极影响。在”反内卷”的大背景下,低端产能出清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而高端产能仍然供不应求。这种分化反映出中国新能源产业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效益转型的阶段性特征。
从长期来看,这次行业调整将产生多重积极影响:一是优化资源配置,淘汰落后产能,提高行业整体效率;二是促进技术创新,推动产业升级,增强全球竞争力;三是改善竞争环境,从价格战转向价值战,提升企业盈利能力;四是强化产业链协同,形成健康产业生态。
对投资者而言,应重点关注具有技术优势、资源控制力和规模效应的龙头企业,如湖南裕能、德方纳米、万润新能等。同时,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创新机会也值得挖掘,如钠离子电池、固态电池等新兴领域。而对政策制定者来说,在推动产能出清的同时,也需关注就业保障和社会稳定,通过职业培训、创业支持等方式缓解结构调整带来的阵痛。
这场”反内卷”的产业变革,最终将推动中国磷酸铁锂行业从全球最大的产能规模向最强的创新能力迈进,为新能源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