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谈论古典哲学,脑海中往往浮现的是柏拉图的洞穴喻、亚里士多德的德性论,或是斯多葛学派的禁欲修行。但普鲁塔克 —— 这位罗马帝国时期的希腊学者,却用一种截然不同的方式诠释哲学:他不谈玄奥的形而上学,只教人们如何在与敌人的周旋中反思自我,如何在家长里短中践行美德。上海文艺出版社新近推出的《如何从敌人身上获益》,从《道德论丛》中精选十篇,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普鲁塔克实践伦理学的窗口,让我们看到:真正的智慧,从来都扎根在生活的泥土里。

一、一位 “异类” 哲学家的选择
普鲁塔克的哲学身份,始终带着几分 “模糊性”。他不像伊壁鸠鲁学派那样追求享乐,也不认同斯多葛学派的严苛禁欲;他深爱柏拉图,却又时常匿名批评其教条;犬儒学派的放浪、皮浪主义的怀疑,都与他保持着距离。这种 “不站队” 的姿态,让后世学者难以将他归入任何主流哲学谱系,也使得《道德论丛》长期被哲学界边缘化 —— 毕竟,这部著作里没有复杂的逻辑推演,更多的是 “如何教育子女”“怎样识别谄媚者” 这类琐碎的生活指南。
但正是这种 “异类性”,成就了普鲁塔克的独特价值。他身处罗马帝国的政治精英圈层,深知那些受过良好教育的官员、贵族们真正需要的不是 “逃离世俗” 的哲学,而是 “安顿世俗” 的智慧。当塞涅卡用《道德书简》塑造 “哲学生活” 的榜样,试图让读者脱离世俗时,普鲁塔克却选择站在世俗生活之中:他不否定公共事务的价值,不鄙夷家庭责任的重量,而是教人们如何用哲学反思改善这些 “不得不面对” 的生活场景。
《如何从敌人身上获益》中收录的篇目,正是这种思路的集中体现。写给执政官科尼利厄斯的同名文章,开篇就打破了我们对 “敌人” 的固有认知:“真正有理智的人,即便是从敌人那里,也应当学会收获益处。” 这里的 “获益”,不是算计着从敌人手中夺取利益,而是将敌人的批评转化为自我完善的镜子 —— 敌人会敏锐地盯着我们的每一个错误,这种警惕恰恰能迫使我们收敛虚荣,正视自身的缺陷。这种将 “对立” 转化为 “镜鉴” 的智慧,正是普鲁塔克实践伦理学的精髓。
二、从 “自爱” 到 “自知”:哲学的日常操练
普鲁塔克的实践伦理学,始终围绕着一对核心矛盾展开:“自爱” 与 “自知”。
“自爱” 是人性中难以避免的弱点 —— 它让我们沉迷于他人的赞美,对自身的缺陷视而不见。在《论喋喋不休》中,普鲁塔克犀利地指出:喋喋不休者总以为自己的话充满魅力,却看不到听众早已露出厌烦的神色,“他们渴望听众,却得不到听众,反而所有人都忙着逃避他们”。这种盲目,正是 “自爱” 蒙蔽心智的结果。更危险的是,“自爱” 会让我们沦为谄媚者的猎物,将虚伪的奉承当作真实的认可,最终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而 “自知”,则是对抗 “自爱” 的利器。这不是抽象的 “认识你自己” 的哲学口号,而是具体到生活场景中的反思能力。普鲁塔克引用柏拉图的话说:“当见到品行不端的人时,要扪心自问:‘我是不是也是这样的人?’” 这种反思不需要焚香静坐的仪式,却需要时刻保持的警醒 —— 敌人指责你的急躁,不妨想想自己是否真的缺乏耐心;他人嘲笑你的吝啬,或许该审视自己对待财物的态度。
在《如何区分真朋友和谄媚者》中,这种反思被推向更深层。普鲁塔克提醒读者:谄媚者的甜言蜜语,本质上是对 “自爱” 的投喂;而真正的朋友,往往会说出逆耳的忠言。但现实中,人们总容易被谄媚者包围,因为 “自爱” 让我们更愿意相信悦耳的谎言。此时,敌人的存在反而成了一种 “幸运”—— 他们的攻击或许尖锐,却能刺破谄媚织就的迷雾,让我们看清真实的自己。
这种从 “敌人” 身上学习的智慧,与孔子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的教诲惊人地相似。两者都指向同一个真理:他人的缺陷与批评,从来都不是用来怨恨的,而是用来照见自我的镜子。
三、实践伦理学的当代启示
在当代哲学越来越追求 “技术化”“体系化” 的今天,普鲁塔克的实践伦理学显得格外珍贵。当代道德哲学常常沉迷于构建复杂的理论模型,讨论 “正义的本质”“美德的标准”,却对普通人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美德束手无策。而普鲁塔克从不提供普适性的道德公式,他只针对具体情境给出建议:面对敌人的攻击该如何回应,遭遇朋友的背叛该如何自处,甚至借钱给他人时该保持怎样的态度。
这种 “接地气” 的哲学,恰恰回应了当下人文学科的 “存在性危机”。当人们质疑 “哲学有什么用” 时,普鲁塔克早已给出答案:哲学的价值,不在于构建空中楼阁般的理论体系,而在于为生活中的困惑提供反思的工具。他的实践伦理学告诉我们:哲学不是少数精英的智力游戏,而是每个人都能掌握的生活技艺 —— 它能让暴躁的人学会克制,让虚荣的人懂得谦逊,让迷茫的人找到方向。
《如何从敌人身上获益》的中译本,为我们打开了接触这种智慧的窗口。译者直接从古希腊文译出,精准传递了普鲁塔克的语言风格;注释中对中西思想的对照(如将普鲁塔克与亚当・斯密、孔子对比),更让古典智慧与当代生活产生了对话。尽管译本缺失了学界通用的斯特方码,个别术语译法也有待商榷,但它无疑填补了普鲁塔克研究在中文世界的空白。
合上书页,想起普鲁塔克在书中引用的德尔菲神谕:“认识你自己。” 这句话在今天依然振聋发聩。在这个充斥着赞美与奉承的时代,我们或许比古人更需要普鲁塔克的提醒:别害怕敌人的批评,别沉迷于虚假的认可,不妨把每一次质疑都当作自我反思的契机。毕竟,真正的成长,从来都始于直面自身的缺陷;而真正的智慧,往往就藏在那些看似不堪的对立与冲突之中。
普鲁塔克的实践伦理学,就像一位温和的导师,他不强迫我们脱离生活,只教会我们如何在生活中保持清醒。这种智慧,或许正是我们这个时代最需要的哲学养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