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风裹着滇西高原的蝉鸣掠过施甸坝子,野鸭湖的水面泛起粼粼波光。7月27日清晨,当第一缕阳光穿透薄雾洒向湖畔的荷花丛,一年一度的姚关荷花节在山邑村的青石板路上正式拉开帷幕。这场以”天下荷美・人间姚关”为主题的文化盛宴,用千亩荷花的清芬与喀斯特山水的灵秀,为八方来客铺展了一幅流动的夏日诗画。

喀斯特山水里的”荷韵长卷”
若说姚关的夏天是一幅徐徐展开的画卷,野鸭湖无疑是其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笔。这个藏在喀斯特地貌褶皱里的高原湖泊,因四周石灰岩山体与清澈湖水的相互映衬,自古便有”石峰绕湖、水色含翠”的美誉。而到了七月,千亩荷塘迎来最盛的花期——粉白的荷花从层层叠叠的荷叶中探出头,有的半开半合似羞涩少女,有的完全绽放如明珠落盘,更有含苞待放的花骨朵儿顶着晨露,在微风中轻轻摇晃。
游客陈雨桐穿着浅蓝的棉麻裙,举着手机在观景台来回踱步。”我在朋友圈刷到这里的荷花节,专门请了年假来打卡。”她指着远处被荷花簇拥的古桥说,”你看那座’映荷桥’,桥影落在荷叶上,跟水墨画里的分毫不差。”确实,沿着环湖步道前行,无论从哪个角度望去,都是”接天莲叶无穷碧”的壮阔:近处的荷叶上滚动着珍珠般的水珠,中间的荷花或倚或立,远处的喀斯特山峰若隐若现,云雾缭绕间恍若仙境。
“安全弦”上的”烟火温度”
如此热闹的场景背后,是无数人的默默守护。为确保荷花节”安全、有序、热闹”,施甸县公安部门提前半个月便启动了安保预案。”我们组织了治安、交警、消防等多部门联合勘查,针对景区周边3公里范围内的道路、停车场、人流密集区制定了’一图一策’。”现场指挥的姚关派出所所长李宏介绍,开幕式当天共投入警力及工作人员160余人,除了在进入景区的5个主要路口设置交通疏导点外,还配备了无人机进行空中巡查,实时监控人流密度。
在游客中心旁的服务台,志愿者王芳正耐心地为外地游客讲解”荷美姚关”小程序的使用方法:”扫码就能看实时人流量、卫生间位置,还能预约游船。”她告诉记者,除了200名青年志愿者,景区还增设了12处便民服务站,提供免费热水、急救药品和失物招领服务。”昨天有位老人突发低血糖,我们的志愿者立刻送来了葡萄糖,游客握着我的手直掉眼泪。”王芳的笑容里带着自豪,”虽然累,但看到大家玩得开心,一切都值得。”

“流量密码”激活的”夜经济”
从二级路入口到野鸭湖景区的近一公里路上,车流如织却秩序井然。上午10点,荷花街已挤得水泄不通——这条平时略显安静的老街,此刻被五彩的灯笼、飘香的摊位装扮得焕然一新。”尝尝我们的烤荷花瓣!”摊主小杨举着一串金黄的花瓣喊道,”用蜂蜜腌制过的,甜而不腻。”不远处,现磨的荞糕散发着米香,手工竹编的蚂蚱、青蛙逗得孩子们咯咯直笑,还有穿着民族服饰的姑娘现场制作扎染方巾,蓝白相间的图案在阳光下格外清新。
夜幕降临时,荷花街的热度不降反升。暖黄的灯光勾勒出古建筑的飞檐,荷塘里的景观灯将荷花映照得如同透明的粉玉。游客们或坐在湖边的露天餐吧品尝荷花宴,或沿着木栈道散步拍照,摊位的叫卖声、孩子的嬉笑声、乐队的弹唱声交织在一起,将夏夜的闷热都驱散了。”我带爸妈来过好几次,今年变化最大。”本地居民张先生说,”以前晚上没什么可逛的,现在荷花街成了’不夜城’,连我爷爷都愿意出来转一转。”
“一朵荷花”撑起的”振兴梦”
荷花节的热闹,最直接的受益者是当地百姓。在荷花街的”阿嬢荷花摊”前,62岁的段桂芳正麻利地剥着莲子,竹筐里的莲蓬堆得像座小山。”我从早上五点就来摆摊,到现在已经卖了800多个莲蓬,2000多块钱呢!”她擦了擦额头的汗,脸上的皱纹里全是笑意,”以前这些荷花就是长在湖里,谁能想到现在能变成’金疙瘩’?”段嬢嬢告诉记者,她家原本靠种玉米为生,年收入不过两万块;这两年靠着荷花节,在家门口卖特产、当导游,去年挣了5万多,还翻修了老房子。
这样的故事在姚关镇并不少见。据统计,荷花节开幕当天,景区周边餐饮、住宿行业营业收入突破120万元,300余个临时摊位日均销售额超5000元,更有20余户村民通过”荷花民宿”实现了”家门口就业”。”我们正在规划建设荷文化博物馆,开发荷花文创产品,还打算推出’采莲体验”荷宴定制’等特色项目。”姚关镇党委书记李建国介绍,近年来,姚关镇以荷花节为载体,累计投入2000余万元完善景区基础设施,改造民居200余户,带动全镇3个贫困村全部脱贫,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8年的9800元增长到2024年的18500元。
夕阳西下时,野鸭湖的荷花在晚风中轻轻摇曳,游客们提着刚买的荷花伴手礼陆续返程,摊主们开始收拾摊位,脸上挂着满足的笑容。正如段桂芳所说:”以前总觉得日子过得慢,现在看着荷花开、游客来,才明白什么叫’好风景带来好日子’。”对于姚关镇而言,荷花节不仅是一场夏日的狂欢,更是一把打开乡村振兴之门的”金钥匙”。随着”荷美姚关”品牌的越擦越亮,这片喀斯特山水间的荷塘,正孕育着更广阔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