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遂宁安居,蝉鸣裹着稻花的清香漫过青瓦白墙。海龙凯歌景区的彩色滑草道上,一群孩子尖叫着俯冲而下;古色古香的滨江南北路夜市里,烤脑花的香气混着盖碗茶的清苦,在暮色中织成一张温柔的网;毗卢寺的修缮工地上,匠人们正用竹篾仔细加固飞檐,木屑落在青石板上,发出细碎的声响——这不是某部影视剧的取景现场,而是安居区文旅体融合发展的日常剪影。

从“养在深闺”到“破圈出圈”:文化遗产活成新风景
“以前总觉得老房子、老手艺是‘老古董’,现在才发现,它们才是最能打动人的‘活招牌’。”站在毗卢寺的脚手架旁,安居区文保中心主任张敏望着正在修复的明代壁画,眼里闪着光。这座始建于明洪武年间的古刹,曾因年久失修一度面临坍塌风险,如今却成了游客朋友圈里的“网红”。
今年初,安居区成功将毗卢寺、十圣宫等6处文保单位申报为省级重点项目,争取到专项修复资金1200万元。“我们不仅要‘修旧如旧’,更要让文物‘开口说话’。”张敏指着寺内新设的数字展陈区介绍,修复团队特意保留了部分残损的砖雕,通过AR技术还原其原本的莲花纹样,“游客扫码就能看到这些老物件‘年轻时’的模样。”
如果说文物保护是“守根”,那么非遗传承则是“续魂”。在安居区非遗工坊里,72岁的竹编艺人刘福贵正带着徒弟编一只“熊猫灯笼”。“以前编竹筐是为了卖钱,现在游客抢着要‘非遗款’。”老人的手在竹篾间翻飞,不一会儿就勾勒出熊猫的黑眼眶,“上个月有个重庆来的姑娘,定制了一对竹编婚庆摆件,花了888元呢!”如今,遂宁竹编已入选省级非遗名录,全区开设非遗体验工坊12家,年接待游客超5万人次,曾经“藏在深巷”的老手艺,正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文化红利”。
从“单一观光”到“全链体验”:活动引流激活消费热
“妈妈你看!我在‘稻田迷宫’找到宝藏了!”端午假期,海龙凯歌景区的“农耕文化园”里,6岁的小女孩朵朵举着小铲子欢呼。这个由废弃稻田改造的沉浸式体验区,用彩色水稻种出“安居”“天府”等字样,搭配农耕工具展、稻草人艺术展,成了亲子游的“顶流”。
“今年我们一共策划了35场文旅体活动,平均每月3场。”安居区文旅局局长王芳翻开活动台账,从“粽情盛夏·乐游安居”端午游园会到“风起涪江·筝舞遂宁”风筝会,从川渝毗邻乒乓球邀请赛到四川省青少年射箭锦标赛,活动类型覆盖传统民俗、体育竞技、亲子互动等多个领域。“以前游客来了只能‘看景’,现在能‘玩景’‘体验景’。”
数据最有说服力:今年以来,安居3个A级景区累计接待游客134.73万人次,综合旅游收入1.02亿元,其中端午假期游客增速全市第一。滨江南北路夜市的摊主老周感受最直接:“以前晚上7点就收摊,现在忙到11点还有人排队。我们的甜皮鸭每天能卖200只,凉糕更是供不应求!”夜市的火爆,折射出安居“白天看景、夜晚消费”的全域旅游格局——从星空露营基地到24小时书吧,从非遗夜市到国潮快闪,文旅的“烟火气”正转化为经济的“热乎气”。

从“本地资源”到“全域联动”:产业融合绘就新蓝图
“下个月,我们的影视基地就要开机拍首部短剧了!”站在七彩明珠景区的观景台上,重庆同易文旅集团负责人赵阳指着正在改造的旧粮仓说。这个曾以花卉种植为主的传统景区,如今正变身“影视+文旅”综合体:旧粮仓改造成复古摄影棚,荷塘边搭建民国风街道,连田间的木栈道都成了“剧中场景”。“我们计划每年引进10部微短剧、网络电影,让游客‘追剧到安居,打卡即入戏’。”
这只是安居“文旅+百业”融合的一个缩影。在招商引资的“成绩单”上,5家知名文旅企业已达成合作意向:有的计划打造“竹编艺术小镇”,将非遗工坊、研学基地、文创商店串联成线;有的拟建“低空飞行营地”,让游客从空中俯瞰“稻田水墨画”;更有企业瞄准“康养+文旅”,计划在安居建设川渝首个“禅修主题民宿群”……
“我们要做的不是‘景点堆砌’,而是‘生态共建’。”安居区政府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区正主动融入巴蜀文化旅游走廊,规划“一核两带三区”文旅格局——“一核”是以城区为中心的文旅服务中枢,“两带”是涪江生态旅游带、琼江乡村旅游带,“三区”则是非遗文化体验区、低空旅游度假区、田园康养示范区。“未来,游客可以在毗卢寺听禅、到海龙凯歌摘菜、去七彩明珠拍剧,最后在江边夜市吃碗凉粉,这才是‘沉浸式’的安居之旅。”
暮色渐浓,海龙凯歌的灯光次第亮起。稻田里的萤火虫与景观灯交相辉映,非遗工坊传来竹篾轻响,夜市的喧哗混着孩子们的笑声飘向远方。这不是一场刻意编排的“文旅秀”,而是安居区用文脉滋养、用活动引流、用产业赋能的生动注脚。当千年古刹的晨钟与现代景区的欢歌共鸣,当非遗技艺的细腻与体育赛事的激情碰撞,安居的故事才刚刚开始——它不仅属于这片土地,更将成为川渝文旅版图上一颗越来越亮的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