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盛夏,理想汽车i8的后电驱系统正式进入量产倒计时。这个由理想全资子公司”理想驱动”自主设计、联合动力代工生产的纯电核心部件,不仅是理想首款自研自制的关键组件,更折射出这家新势力车企在供应链领域的深层变革——当行业陷入”价格战-内卷-利润缩水”的恶性循环时,理想正试图通过一套独特的”理链”模式,在特斯拉的效率至上与比亚迪的成本控制之外,开辟第三条供应链生存法则。

从”被供应商选择”到”定义供应链规则”
时针拨回2016年,当理想还在孵化双门SEV项目时,其供应链团队或许未曾想到,与汇川技术子公司联合动力的合作,会成为日后”理链”体系的起点。彼时,新势力造车尚处蹒跚学步阶段,联合动力作为汇川技术拓展新能源业务的”试验田”,急需通过实际项目验证技术;而理想作为行业新兵,既无成熟的供应链管理经验,也没有足够的议价权。这种”新手互助”的模式,在理想销量突破百万、跻身千亿俱乐部后,逐渐演变为精密的分层协作体系。
在常州滆湖畔的理想制造基地,一条看不见的”供应链生态链”正在高效运转:半径50公里内,聚集着联合动力(电驱)、斯科半导体(碳化硅模块)、博俊科技(精密结构件)等50%以上的一级供应商;1小时车程外的苏州,斯科半导体的碳化硅产线与理想驱动的电驱工厂形成”前店后厂”的协同;而在更上游的芯片、电池材料领域,理想通过合资、技术绑定等方式,将三安半导体、宁德时代、地平线等企业纳入”利益共同体”。这种地理聚集与技术绑定的双重策略,让理想的供应链响应速度较传统车企提升40%,成本降低15%。
四层穿透式管理:技术权重决定介入深度
理想的供应链策略并非简单的”垂直整合”,而是基于技术战略价值与资本投入密度的精密分层。其与供应商的合作模式,可清晰划分为四个层级:
第一层:核心体验,自研自制
后电驱系统作为纯电车型的”心脏”,直接决定续航、效率与空间表现。理想选择全栈自研自制i8的后电驱,正是基于这一逻辑。通过引入碳化硅技术与永磁电机,理想不仅将系统效率提升至97%(行业平均93%),更通过定制化设计将电机高度压缩40毫米——这对三排座布局的i8至关重要,每毫米的高度节省都能转化为后排乘客的头部空间。这种”不计短期成本”的投入,本质是对用户体验的极致把控。
第二层:关键技术,合资锁定
增程平台的前电驱因前舱空间局促、集成度要求高,理想选择与联合动力成立合资公司”汇想”,共同研发”五合一”电驱系统。这种”技术自研+产能共投”的模式,既避免了单一供应商的产能风险(如2022年理想ONE停产导致的供应链波动),又通过深度参与研发确保技术不落后。数据显示,汇想成立三年来,前电驱系统故障率下降60%,成本较外部采购降低25%。
第三层:前沿技术,联合攻坚
面对5C超快充、智能驾驶芯片等需要跨行业协同的领域,理想采取”定义需求+联合开发”策略。以与宁德时代合作的麒麟电池为例,理想不仅提出”12分钟补能500公里”的超充需求,更派出百人团队深度参与材料配方与热管理系统设计。这种”甲方变合伙人”的模式,让首搭MEGA的麒麟电池成为行业标杆,第二代产品能量密度已提升至280Wh/kg。
第四层:生态协同,开放共赢
在地平线、禾赛科技等智能驾驶领域供应商的合作中,理想更强调”需求定义+生态共建”。为了让激光雷达适配i8的三排座舱布局,理想与禾赛联合开发定制化模组,将体积缩小30%的同时提升点云分辨率;在地平线的征程6M芯片合作中,理想推动供应商将DDR内存从4GB升级至6GB,只为满足激光雷达与高阶智驾的算力需求。这种”需求牵引-技术攻关-规模量产”的闭环,让供应商的技术迭代速度较常规项目快2-3倍。

“理链”的底层逻辑:用产品力对冲不确定性
理想的供应链变革,本质上是一场”用确定性对抗不确定性”的冒险。在新能源汽车行业产能过剩、价格战白热化的当下,其策略的核心在于:通过技术深度介入构筑护城河,通过生态协同分散风险,最终依靠产品力兑现商业价值。
这种逻辑在理想的历史教训中愈发清晰。2022年理想ONE的突然停产,曾导致其单季亏损超10亿元,更让上游供应商承受数亿赔付;2024年MEGA的市场遇冷,则暴露了供应链”以产定销”的脆弱性——为MEGA投建的专属产线,因销量不及预期陷入产能闲置。这些挫折让理想意识到:供应链的”深度控制”必须建立在”精准的产品判断”之上。
当前,理想的”理链”模式正面临双重考验:一方面,自研自制带来的资本支出压力(仅斯科半导体已累计投入5亿元),需要持续的高销量来摊薄成本;另一方面,与供应商的深度绑定(如联合动力的IPO估值已超200亿),要求理想必须保持产品的市场领先性,否则可能反受供应商拖累。
行业启示录:新势力供应链的第三条路
对比特斯拉的”效率优先”(通过平台化减少20%-30%零部件、供应商数量压缩至150家)与比亚迪的”成本为王”(引入多供应商竞价、垂直整合电池/芯片等核心环节),理想的”理链”模式更像是一种”生态型供应链”——既不是单纯追求效率,也不是一味压缩成本,而是通过技术分层、利益共享,构建一个”可扩展、抗风险、能进化”的供应链生态系统。
这种模式的关键,在于理想对”技术权重”的精准判断:哪些环节必须握在手中(如碳化硅模块、后电驱系统),哪些环节适合开放协作(如电芯制造、激光雷达硬件),哪些环节需要长期投入(如超充技术、智能驾驶芯片)。正如理想供应链负责人所言:”我们不是在’管理供应商’,而是在’经营技术生态’。”
在新能源汽车行业从”野蛮生长”转向”精耕细作”的当下,理想的”理链”实验或许能为行业提供新的参考:当价格战不再是胜负手,当产品力回归核心,供应链的竞争终将演变为”技术生态”的竞争。而能否在这场竞争中胜出,最终取决于企业对用户需求的洞察深度、对技术趋势的判断精度,以及对生态伙伴的价值创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