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徐直军:破局AI算力之战,最大杀招并非芯片

灯光渐暗,屏幕上的“昇腾”二字清晰浮现——2025年华为全联接大会的这一幕,没有欢呼雷动,反而弥漫着一种克制的震撼。有人屏息,有人眼眶湿润。这一刻,华为等待了六年。

当徐直军站在台上公布华为AI芯片未来数年的完整路线图时,许多人意识到:这场艰难的战役,华为已经找到了自己的破局点——而答案,远不止于芯片。

​01 制裁下的蛰伏:从“不敢卖”到“必须赢”​

回望2019年,美国制裁让华为的供应链一夜之间紧绷到极限。徐直军坦言:“当时昇腾910芯片的备货量,只敢卖给国计民生领域的客户,不敢卖给互联网客户。”制裁如同暴风雨骤降,几乎打断了华为所有的节奏。

但华为选择了最艰难的应对方式:不仅要做芯片,还要做一套完全脱离西方依赖的算力体系。Mate 60手机、鸿蒙系统、MetaERP、高斯数据库……这些公众可见的产品背后,是海思、云计算、数据中心、光通信等团队在无人可见处的蛰伏与坚持。

​02 超节点+集群:华为的“非对称作战”方案​

2025年3月,华为推出Atlas 900超节点,支持384颗Ascend 910C芯片协同工作,最大算力达300 PFLOPS。这个被海外分析机构直接对标英伟达GB200 NVL72系统的解决方案,展现了一个关键事实:华为芯片工艺或许暂时落后,但系统级解决方案却可能领先一代。

“以前英特尔允许我们使用CPU芯片互联协议,后来也被禁止了。我们从光器件、光模块、互联协议、互联芯片,全部重新定义设计。”徐直军透露,有海外企业一直想破解华为的超节点技术,研究为什么他们能做出来而别人不能。

这就是华为的答案:单颗芯片或许不如人,但通过“超节点+集群”的架构,华为可以用数量优势弥补单点劣势,用系统优势突破工艺限制。

​03 灵衢互联:比芯片更重要的“神经中枢”​

在大会演讲的最后,徐直军没有以芯片收尾,而是强调了一个名为“灵衢”的互联技术。这一选择意味深长。

如果说光刻机决定了单芯片的性能极限,那么灵衢互联协议则是将数以万计芯片高效联接的“神经中枢”。它不同于英伟达的NVLink协议,而是全新设计的AI算力互联标准,能够将数万规模的计算卡联成一台超级计算机。

更值得关注的是,华为宣布开放灵衢2.0技术规范。这一举动背后,是华为的生态野心:通过开放互联标准,让更多企业参与构建基于灵衢的算力集群,形成产业生态。

​04 用光通信突围:一场技术豪赌的胜利​

超节点的实现,依赖华为在光通信领域的积累。与英伟达采用的全铜通信方案不同,华为选择了更激进的光通信策略——尽管光模块故障率高且成本昂贵,但能带来高带宽、低损耗和长距离传输的优势。

在华为之前,没有厂商敢用光模块实现超节点。华为凭借多年通信技术积累,在光芯片、连接技术和故障恢复等方面形成独特方案,最终让超节点从概念变为现实。

​05 生态之争:为什么不兼容CUDA?​

面对“为什么不兼容英伟达CUDA生态”的疑问,徐直军的回答斩钉截铁:“如果我们投巨资兼容CUDA过去的版本,哪天对方不再兼容怎么办?”华为选择自主研发CANN生态和MindSpore框架,哪怕这意味着短期内要克服工程师的使用习惯阻力。

这种选择背后,是一种深刻的战略判断:真正的自主创新,必须承受短期阵痛,才能赢得长期自主。

​06 新计算范式:被逼出来的伟大​

“用非摩尔补摩尔、用数学补物理,不是什么伟大的事情,是被逼出来的。”徐直军如此评价华为的创新之路。

华为的AI算力之路,是一条系统级创新的道路:通过超节点架构和灵衢互联协议,将成千上万芯片联成一体;通过开放生态策略,推动整个产业链共同发展;通过光通信等跨界技术融合,解决单一领域的技术限制。

这条路不是英伟达的路,也不应该是——因为中国AI算力发展的困境与机遇,独一无二。

“把这条路闯出来,把中国产业链拉动起来,这条路就成了路。算不上新范式,是被迫出来的范式,是被逼出来的伟大。”徐直军说。

在全球AI算力竞争进入白热化的今天,华为选择的不是跟随而是引领——不是在最先进的芯片工艺上正面抗衡,而是在系统架构、互联协议和集群方案上开辟新战场。这条路或许更加艰难,但也更加宽广:它不仅仅是一家企业的技术路线,更是一个国家在算力时代自主可控的解决方案。

华为的最大杀招,从来不是单一芯片的性能参数,而是一整套让中国没有“算力之忧”的体系能力。这是被迫的创新,也是属于这个时代的伟大突破。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