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人才争夺战白热化:大厂战略布局与行业变革全景透视

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正引发一场全球范围的”人才争夺战”,而这场竞争在2025年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激烈程度。根据脉脉最新发布的《2025年AI人才流动报告》,AI领域呈现出”供需两旺但结构性失衡”的显著特征,头部企业与垂直领域”小巨头”纷纷加入这场关乎未来竞争力的战略布局。本文将深入剖析当前AI人才市场的供需态势、薪资结构、企业竞争格局及人才流动特点,揭示这场人才争夺战背后的产业逻辑与未来趋势。

供需两旺与结构性失衡:AI人才市场现状剖析

2025年1-7月,中国AI人才市场呈现出爆发式增长态势。数据显示,AI新发岗位量同比增长超过10倍,简历投递量同比暴涨11倍,创造了历史新高。这种供需两旺的局面反映了AI技术在各行业落地应用的加速,以及企业对AI战略布局的高度重视。值得注意的是,新经济行业新发岗位的AI渗透率(AI相关岗位占比)已超过10%,较去年同期提升10倍以上,且随着企业规模扩大,这一比例还在持续攀升。

然而,市场的繁荣背后隐藏着严重的结构性失衡。算法类岗位,尤其是”搜索算法”人才供需比仅为0.39,相当于5个岗位争夺2个人才,成为全行业紧缺度最高的岗位。大模型算法、广告算法、推荐算法等岗位同样面临严重的人才短缺,这直接反映了当前AI技术发展的核心方向与企业商业化诉求。搜索算法、广告算法和推荐算法作为互联网电商和内容平台业务的重要支撑,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商业化变现能力,因此对相关人才的需求始终居高不下。

除算法岗位外,AI基础设施相关人才也极为紧缺。云计算、高性能计算工程师、AI Infra(人工智能基础设施)等作为AI底层技术的关键岗位,同样处于人才稀缺状态。与此同时,具备垂直领域专业知识的算法人才,如语音识别、音视频算法、营销算法等岗位也面临严重供需失衡。这种结构性失衡现象表明,AI人才市场已从早期的”量”的竞争转向”质”的争夺,精准匹配特定岗位需求的高端人才成为企业竞相追逐的对象。

薪资水涨船高:AI人才的市场价值重构

AI人才的稀缺性直接反映在薪资水平的快速攀升上。2025年1-7月,AI新发岗位的平均月薪达到61,475元,较2024年同期的58,921元上涨4.33%。这一薪资水平不仅远超其他技术岗位,也显著高于传统行业的管理岗位,充分体现了AI人才的市场溢价

企业薪酬排行榜呈现出国际化与本土创新企业并重的特点。微软以新发岗位平均月薪90,345元位居第一,阿里巴巴全资子公司平头哥(89,760元)位列第二,跨境电商平台Wish(85,371元)位列第三。京东、比亚迪、华为、小米等大厂新发岗位平均月薪多集中在6.5万~6.8万元区间,而自变量机器人、Momenta等垂直赛道企业也进入高薪企业榜TOP20。这一薪资分布表明,既有科技巨头仍保持强大吸引力,但专注于AI垂直领域的创新企业同样愿意支付高额薪酬获取顶尖人才。

高薪岗位TOP20榜单中,”AI科学家/负责人”以平均月薪超13万元断层领先,展现出基础研究与技术领导岗位的极高价值。大模型算法(68,959元)、搜索算法(66,720元)、广告算法(66,649元)、AIGC算法工程师(65,210元)等技术类岗位紧随其后。值得注意的是,应届生岗位中,月薪5-8万元的占比高达42.66%,8万元以上的超高薪岗位也达到了14.68%,相当于每7个AI应届生岗,就有1个年薪百万。这种针对应届生的高薪策略,反映了企业对潜在人才的长期投资布局。

薪资水平的快速上涨不仅体现了市场供需关系,也映射出AI技术创造的巨大商业价值。随着AI应用场景的不断拓展和商业化模式的成熟,顶尖AI人才能够为企业带来显著的技术优势和经济效益,这正是支撑高薪资背后的底层逻辑

企业竞争格局:大厂主导与垂类崛起

AI人才争夺战中的企业格局呈现出”互联⽹⼤⼚主导+垂类⼩巨头崛起“的双轨并行态势。从新发AI岗位量来看,字节跳动招聘指数29.83位列首位,小红书18.32居第二,阿里巴巴12.25位列第三。这三家互联网巨头凭借其丰富的业务场景、强大的技术积累和雄厚的资金实力,成为AI人才招聘的”第一梯队”。

与此同时,AI垂直领域的专精企业也展现出强烈的人才需求。小鹏汽车、自变量机器人、黑芝麻智能等垂直企业同样上榜热招企业榜单。MiniMax(3.55)、⼩鹏汽⻋(2.88)、⾃变量机器⼈(2.44)和⼤疆(2.41)等企业虽然规模不及互联网大厂,但在特定领域的深度聚焦使其成为AI人才的重要选择。这种格局表明,AI人才市场已形成多层次、多维度的竞争态势,既有面向通用技术的平台型企业,也有深耕特定场景的垂直领域创新者。

在”值得去AI雇主”排行榜(9⽉1⽇排名)中,前三名分别是字节跳动(脉脉雇主指数78126)、腾讯(74345)、京东(72253)。整个榜单中,互联⽹⼤⼚占据最多份额,蚂蚁集团、⼩红书、滴滴、拼多多、百度均位列前⼗,阿⾥巴巴排在第⼗⼀位。这表明大厂整体雇主品牌优势依然明显,但其领先地位也面临垂直领域创新企业的挑战。

值得关注的是,不同规模企业的AI化进程正在显著加速。新经济行业新发岗位AI渗透率超过10%,较去年同期提升10倍以上,且随企业规模扩大而提升。这一现象被称为”AI渗透率跃升“,反映了AI技术已从早期的探索阶段进入规模化应用阶段,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才流动与职业特征:高流动性背后的产业动态

AI人才展现出高于其他技术领域的流动性特征。报告显示,AI相关岗位员工平均在职时长为2.02年,显著低于新经济领域人才的平均在职时长2.91年。更有62.99%的AI人才计划在未来一年内跳槽,这一高流动性既反映了市场需求的旺盛,也表明AI人才更倾向于通过岗位转换实现技术成长和薪资提升。

AI人才的求职方式也呈现出专业化特点。被动求职(包括内推、HR邀约、猎头联系)合计占比58.57%,成为主流求职方式。这一现象表明,高端AI人才更多是通过企业主动挖角而非自主应聘实现岗位转换,进一步印证了人才稀缺性和市场供需失衡的现状。

随着企业AI应用加速,非技术岗位数量也在迅速增加。2025年1-7月,AI领域新发非技术类的岗位量相比2024年同期增长7.74倍。产品、运营与设计成为非技术岗位的三大热招方向,这表明AI产业化已进入新阶段,从纯粹的技术研发转向技术与商业结合的落地应用,需要更多具备跨界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AI人才的学历背景也呈现出高度专业化特征。猎聘数据显示,AI技术职位近半明确要求硕博学历,占比总计46.98%。从专业分布来看,人数最多的前四个专业分别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电子信息以及机械工程。这种高学历化倾向反映了AI技术,特别是算法研发等核心岗位对理论基础专业技术的严格要求。

年龄结构方面,AI技术人才呈现出显著的年轻化特点。30岁以下的人才占比59.90%,其中25至30岁年龄段的人才占比高达38.33%,成为AI研发的中坚力量。这一年龄分布既反映了AI作为新兴领域的特点,也表明年轻人才在适应技术快速迭代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行业影响与未来趋势:从人才争夺看AI发展路径

当前的AI人才争夺战并非孤立现象,而是AI技术发展和产业应用的必然结果。商汤科技首席人力资源官张春娟指出:”全球AI⼈才需求的陡峭上升,源于技术成熟与产业需求共振“。一方面,各行业数智化从”⼯具替代”迈⼊”智能重构”阶段;另一方面,⽣成式AI产业化加剧了⼈才缺⼝。这种双重驱动使得企业对AI人才的需求呈现爆发式增长。

未来,AI人才竞争将呈现三个关键趋势:

多元化需求深化:除算法工程师、大模型工程师、机器学习工程师等当前紧缺岗位外,AI产业链各环节都存在人才缺口。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王亮指出,AI领域需要多种类型人才——既有致力于前沿算法与核心理论创新的基础研究型人才,也有将理论与算法模型开发相结合、形成可落地产品的技术开发型人才,还包括既懂人工智能技术又懂所在行业业务的应用复合型人才。此外,AI训练师、数据标注工程师、AI伦理与安全专家等数据治理和支撑人才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垂直行业融合加速:随着”AI+”模式的深入发展,具备行业专业知识的AI人才价值将进一步提升。报告显示,家电行业对AI技术人才需求同比增长最快,达93.75%;通信设备、智能硬件、新能源的AI人才需求增长率分别为38.61%、37.22%、33.44%。这种增长态势反映了传统行业智能化转型的加速,以及对跨界人才的迫切需求。

区域集聚效应凸显:从地域分布看,长三角地区以40.11%的占比独占鳌头;粤港澳大湾区与京津冀几乎并驾齐驱,占比均超22%。在城市层面,北京、上海、深圳三大城市排名前三;杭州与苏州紧随其后,广州排名第六。这种分布表明,AI产业发展与区域经济实力、产业集聚度高度相关,人才马太效应日益明显。

据麦肯锡报告预测,到2030年,中国对AI专业人才的需求预计将达600万人,而人才缺口可能高达400万人。面对这一巨大缺口,高校人才培养体系正在快速调整。近五年有超400所高校新设人工智能专业,试图缩小教育与就业市场的差距。然而,由于AI技术迭代迅速,产学融合终身学习将成为AI人才持续成长的关键路径。

这场AI人才争夺战的本质是企业面向未来技术壁垒与商业价值的战略投资。随着各行业数智化从”工具替代”迈向”智能重构”,AI人才已成为企业构建未来竞争力的核心资源。人才争夺战不仅重塑着就业市场格局,更在悄然定义着下一个科技时代的发展轨迹。对企业而言,如何在激烈竞争中吸引并留住顶尖AI人才;对从业者而言,如何在快速变化的技术浪潮中保持竞争力;对教育机构而言,如何培养适应未来需求的人才——这些问题的答案将共同塑造AI产业的未来发展图景。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