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亦菲站C位引发的行业反思
刘亦菲时尚封面C位之争背后,暴露了内娱生态中商业资源与艺术价值的错位,以及公众对艺人“实力与立场双重期待”的深层矛盾。
2025年,VOGUE中国版二十周年“金九”群封封面发布,11位女星阵容堪称豪华:宋佳、杨幂、辛芷蕾、周冬雨、倪妮、李冰冰、刘诗诗、章子怡、舒淇、汤唯、刘亦菲。然而,当站位图公布时,舆论瞬间炸锅——刘亦菲稳居C位,而刚二封白玉兰奖的宋佳、凭借《生万物》实现口碑逆袭的杨幂分列两侧,新晋威尼斯影后辛芷蕾甚至被安排在边缘位置。

一时间,争议如潮水般涌来:“凭什么?”“资源咖?”“内娱已死?”……这场看似简单的站位之争,实则撕开了娱乐圈长期存在的伤疤。
一、C位背后:商业价值与艺术价值的博弈
刘亦菲的职业生涯堪称“高开高走”。18岁凭借《仙剑奇侠传》中的赵灵儿成为国民白月光,20岁出演《神雕侠侣》的小龙女被封“神仙姐姐”,30岁后以《梦华录》《去有风的地方》《玫瑰的故事》持续维持热度。此外,她作为宝格丽全球代言人,佩戴价值5亿的珠宝登上封面,品牌力挺之意不言而喻。
然而,争议的焦点在于:时尚资源与演员本质究竟孰轻孰重?
- 宋佳:二封白玉兰视后,主演作品《山花烂漫时》豆瓣评分8.9,被业内称为“演技教科书”;
- 杨幂:凭借《生万物》拿下CVB收视年冠,打破爱奇艺热度纪录,实现从流量到实力的转型;
- 辛芷蕾:刚以《日挂中天》摘下威尼斯影后,成为华语演员国际奖项的新标杆。
相比之下,刘亦菲近年虽作品不断,但奖项层面略显单薄:金鹰奖因国籍问题被取消资格,白玉兰奖提名但未获奖,电影领域除《花木兰》外缺乏代表性作品。有网友直言:“C位可以靠资源抢,但观众的尊重只能靠作品挣。”
二、国籍与态度:公众对艺人的双重期待
刘亦菲的国籍问题始终是舆论的敏感点。10岁随母亲移民美国,后为方便求学加入美籍,但她的事业重心始终在中国。近年来,国内奖项对国籍的要求愈发严格,金鹰奖明确限定参评者需为中国国籍,白玉兰奖虽未限制,但观众对“外籍艺人赚国内钱”的争议从未停止。
更引发质疑的是她的公共表达态度。2025年九三阅兵期间,内娱明星纷纷带tag转发表达爱国情怀,而刘亦菲的转发被指“敷衍”“缺乏情感”,进一步加剧了公众的不满。有网友评论:“既要市场红利,又不愿表明立场,天下哪有这样的好事?”
三、人缘与口碑:为何她的生日如此冷清?
今年8月,刘亦菲迎来38岁生日。与去年《玫瑰的故事》热播时全网祝福的盛况不同,今年仅有唐嫣、惠英红、吴彦姝等寥寥几人公开送祝福,曾被拍到一起逛街的朱珠也未见表态。这种“冷清”被外界解读为人缘滑坡的象征。
而更引人注意的是她在国内外活动中的“反差表现”:
- 在国内活动中,她常被批评“高冷”“疏离”,与同行互动时动作克制,被戏称为“人间冰雕”;
- 在国外场合,她却主动捂嘴大笑、弯腰互动,甚至与外国女星贴面拥抱,显得热情外放。
这种差异被网友解读为“双标”,有人认为这是“文化适应”,也有人直言“对外讨好,对内敷衍”。
四、内娱的畸形现状:资源、人设与实力的错位
刘亦菲的C位之争,本质是内娱生态的缩影:
- 商业价值至上:品牌与时尚圈更看重明星的带货能力与国际曝光度,而非演技奖项;
- 人设大于作品:艺人通过营销“仙气”“高级感”等标签维持地位,作品质量反成次要;
- 资源分配失衡:有实力的演员需用多年耕耘换认可,而资源型艺人可凭资本快速登顶;
- 公众期待转移:观众不仅要求业务能力,更关注艺人的社会责任感与文化认同。
正如一位业内人士所言:“如果宋佳的演技、杨幂的转型、辛芷蕾的国际奖项都换不来C位,那内娱的评判标准是否已本末倒置?”
结语:C位应该属于谁?
答案或许并不复杂——它应该属于那些用作品说话、用角色感动观众、用专业赢得尊重的人。
刘亦菲的C位曝光了内娱的规则,但并未终结讨论。真正的改变,需要行业重新审视:是否愿意让实力成为唯一的通行证?是否愿意让每一个努力的人都被公平对待?
正如网友所说:“今天的C位可以靠资源占据,但明天的历史只会为作品留下页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