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周刊2025年度AI领域最具影响力100人榜单的发布,不仅是对人工智能领域关键人物的年度盘点,更是全球科技力量对比、技术路线竞争和意识形态博弈的集中体现。今年的榜单呈现出三大显著特征:华人科技领袖群体性崛起形成”中国方阵”,技术理想主义与商业现实主义的激烈碰撞,以及AI技术背后的大国竞争暗流涌动。本文将深入解读榜单背后的深层意义,分析关键人物的贡献与争议,并展望AI技术未来的发展方向。

华人力量的集体崛起与”中国方阵”的形成
2025年的《时代》AI百人榜单中,华人面孔的数量和质量都达到了历史性高度,标志着全球人工智能领域的力量格局正在发生结构性变化。不同于过去零星的象征性存在,今年华人科技领袖以群体形象登上国际舞台,形成了颇具规模的”中国方阵”。
华为创始人任正非的入选可谓实至名归,这位78岁的企业家凭借超凡的战略定力,在极端压力下构建了完整的AI技术生态。在他的领导下,华为不仅推出了昇腾(Ascend)系列AI芯片、昇思(MindSpore)深度学习框架,还开发了赋能行业的盘古(Pangu)大模型。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华为昇腾910C芯片在推理任务上的性能已达到英伟达H100芯片的60%,这一突破性进展打破了美国在高端AI芯片领域的垄断地位,为中国在全球AI竞赛中赢得了关键筹码。任正非在内部信中直言不讳地指出:”随着生成式AI工具的广泛应用,未来几年企业员工规模将逐步缩减”,这一表态既体现了其直面技术变革的勇气,也揭示了AI对就业结构的深远影响。
梁文锋领导的DeepSeek(深度求索)则展现了中国初创企业的技术爆发力。2025年1月20日,DeepSeek发布的开源模型R1直接挑战了OpenAI的最新成果,创造了”中国以少量算力匹敌全球顶尖水平”的技术叙事。这一成就不仅让耗资5000亿美元的OpenAI”星际之门”(Project Stargate)项目备受质疑,更引发了华尔街的短暂恐慌——投资者抛售英伟达及美国科技股导致万亿美元市值蒸发。梁文锋坚持的”从零开始”自研路线和开源策略,为全球开发者社区提供了另一种技术发展路径的选择。
在AI应用落地领域,王兴兴的宇树科技和彭军的小马智行分别代表了机器人技术和自动驾驶的中国方案。王兴兴在春晚机器人表演的背后,看到了”AI与机器人技术密不可分”的未来,他预言无需预先编程的通用机器人将进入家庭、工业和农业场景。而彭军领导的小马智行已实现自动驾驶出租车和卡车的商业化运营,标志着中国在AI应用落地方面取得实质性突破。
学术界代表薛澜和李飞飞则分别在AI治理和基础研究方面贡献中国智慧。薛澜作为清华大学教授,致力于构建符合全球利益的AI治理框架;而”AI教母”李飞飞不仅早年通过ImageNet项目推动了深度学习革命,如今更通过World Labs公司融资2.3亿美元开发”大世界模型”(Large World Models),让AI系统能像理解语言一样感知3D物理世界。
这些华人科技领袖的集体崛起绝非偶然,而是中国长期投入AI全产业链的结果。从芯片、框架、模型到应用场景,中国已形成完整的AI技术生态,而《时代》榜单的认可,标志着这一生态的全球影响力已不容忽视。
技术理想主义与商业现实主义的激烈碰撞
AI发展史上始终存在着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两条路线的张力,2025年的《时代》AI百人榜单将这一对立展现得淋漓尽致。榜单中既有坚守技术伦理的”理想派”,也有追求商业利益的”现实派”,两者之间的碰撞正塑造着AI技术的未来走向。
山姆·奥特曼(Sam Altman)无疑是商业现实主义的代表人物。这位没有本科学位的OpenAI CEO,凭借”纵横捭阖的交易手腕、敏锐的政治嗅觉和超凡的个人魅力”,将OpenAI从非营利研究机构转变为估值近万亿美元的商业巨头。面对2025年的复杂局势,奥特曼展现出全能型领袖的素质——”驾驭特朗普治下的波诡云谲,与世界领袖谈笑风生,管理巨型数据中心的建设,并抵御来自内部的权力威胁”。然而,这种商业成功背后是理想主义的妥协:OpenAI最初作为开源非营利组织的使命已被商业现实所稀释,其ChatGPT被马斯克批评为”过度觉醒”。奥特曼的权力虽达”OpenAI历史上的巅峰”,但也面临越来越大的伦理争议。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李飞飞和Dario Amodei(Anthropic CEO)等技术伦理守护者。李飞飞始终倡导”以人为本的AI”理念,她领导的斯坦福大学以人为本人工智能研究所(HAI)为全球AI政策制定提供战略咨询。Anthropic CEO阿莫代伊则公开反对国会”禁止各州十年内监管AI”的议案,在《纽约时报》撰文指出”十年监管禁令过于简单粗暴”,最终促成该提案以99:1的悬殊票数被否决。这种对技术伦理的坚守,在AI商业化大潮中显得尤为珍贵。
埃隆·马斯克则扮演着搅局者的角色。他的xAI公司仅用122天就将孟菲斯废弃工厂改造成名为”巨像”(Colossus)的超级计算机,GPU数量扩充至20万颗,并快速迭代发布Grok 3和Grok 4模型。马斯克对OpenAI的批评和另起炉灶,反映了他对当前AI发展路径的不满。他一方面加速技术竞争,另一方面又警告AI风险,这种矛盾立场恰恰体现了理想与现实的张力。
最具戏剧性的冲突体现在Karen Hao与OpenAI的对立中。这位华人记者通过七年调查撰写的《Empire of AI》一书,”揭开了OpenAI大量内幕”,导致奥特曼公开指责其”一心想要歪曲事实”。Hao的入选象征着媒体监督对AI行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性,也揭示了技术权力与公众知情权之间的紧张关系。
技术路线之争同样体现在开源与闭源的选择上。当Meta的Llama系列失去开源领导地位,中国公司如DeepSeek通过R1等开源模型赢得开发者社区支持,而OpenAI则越来越倾向于闭源商业模式。这种技术路线的分化,将深刻影响全球AI生态的未来格局。
大国竞争下的AI技术博弈
《时代》AI百人榜单表面上是个人成就的表彰,实则反映了全球AI领域的大国竞争态势。榜单中人物的技术路线、公司战略和国家背景,交织成一幅复杂的地缘科技博弈图景。
黄仁勋的处境最能体现这种技术政治化的困境。英伟达GPU已成为AI计算的”核心引擎”,市场需求催生了全球首家市值突破4万亿美元的公司,但这也将英伟达推入”地缘政治的风暴眼”。美国对华芯片出口管制迫使中国自主研发AI芯片,华为昇腾910C达到H100芯片60%的性能,正逐步打破英伟达的垄断。黄仁勋不得不在商业利益与国家政策间走钢丝,这种平衡术考验着这位华裔CEO的政治智慧。
台积电董事长魏哲家同样身处大国竞争的夹缝中。台积电2025年第二季度净利润增长61%达320亿美元,却因美国出口管制无法向中国提供最先进芯片。为应对这一局面,台积电宣布在美国追加1000亿美元投资,这一”美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单笔外国直接投资”,既是商业决策,也是政治表态。
中国AI技术的群体性突破构成了对美国技术霸权的有力挑战。除华为芯片外,DeepSeek R1模型证明了中国”仅用极少算力就能与全球最佳水平匹敌”,宇树科技的机器人技术和小马智行的自动驾驶则展示了AI应用的”中国速度”。这些成就动摇了美国在AI领域的技术优越感,也促使美国加大对中国AI发展的遏制力度。
颇具讽刺意味的是,当美国试图通过技术封锁延缓中国AI发展时,华人科技精英却在全球AI产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年仅28岁的Alexandr Wang(汪滔)从Scale AI跳槽至Meta担任首席AI官,负责开发”超级智能”AI系统;而李飞飞的World Labs则吸引了包括Geoffrey Hinton在内的顶尖投资者。这种人才流动的全球化与技术政治的国别化,构成了AI发展的根本矛盾。
《时代》榜单中缺席的人物同样耐人寻味。”机器学习之父”Geoffrey Hinton和DeepMind CEO Demis Hassabis的落选,或许反映了评选标准向应用和商业价值的倾斜;而前OpenAI首席科学家Ilya Sutskever虽创办了估值320亿美元的公司SSI,却因缺乏实际产品而未能上榜。这些”遗珠”恰恰揭示了AI评价体系中学术价值与商业成功之间的张力。
未来展望:AGI竞赛中的合作与制衡
2025年的《时代》AI百人榜单不仅是对当下的记录,更是对未来的预示。从榜单人物的技术方向和行业趋势中,我们可以窥见人工智能发展的几个关键方向。
**通用人工智能(AGI)**的竞赛已悄然开始。李飞飞的World Labs开发”大世界模型”,旨在让AI像理解语言一样感知3D世界;Alexandr Wang在Meta推动的”超级智能”项目,则追求超越人类智慧的AI系统。这些探索虽路径不同,但目标都指向AGI。值得注意的是,王曾警告超级智能可能是”自原子弹以来最危险的技术”,这种开发者自身的伦理担忧,将伴随AGI研究的全过程。
AI与机器人技术的融合将成为下一个突破点。王兴兴强调”AI需要机器人技术作为载体”,宇树科技的愿景是让机器人无需编程就能处理未知任务。这种软硬结合的趋势,将推动AI从数字世界走向物理世界,带来更广泛的应用场景和更复杂的社会影响。
开源与闭源的路线之争将重塑全球AI生态。中国公司如DeepSeek通过开源策略赢得开发者支持,而OpenAI等美国公司则倾向于闭源商业化。这种技术路线的分化不仅影响行业发展,也将成为大国科技竞争的焦点。未来可能出现以国家或地区为界的”AI技术生态圈”,各自形成从芯片到应用的完整体系。
青年人才的培养与争夺将决定各国AI实力的长期走势。2025 WAIC云帆奖以”聚智・共进”为主题,发掘35岁以下的华人AI青年领军人才,提供”百万级科研加速”和产业生态赋能。这种对新生力量的重视,反映了AI竞争是一场马拉松而非短跑。未来的人才布局,今天已经开始。
《时代》周刊主编山姆·雅各布斯(Sam Jacobs)指出:”AI的未来终究由人决定,而不是机器”。2025年的AI百人榜单既展示了人类智慧的辉煌成就,也提醒我们技术发展背后的权力、利益和价值观冲突。在AGI的征途上,我们需要的不仅是技术突破,更是全球协作的智慧和制衡的机制。华人科技领袖的崛起为这一进程注入了新的视角和可能性,但最终,AI的发展将考验整个人类文明的集体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