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第二季度,中国外卖市场迎来史无前例的“三国杀”混战。阿里、美团、京东三大巨头通过千亿级补贴争夺市场份额,导致行业格局重塑、利润大幅缩水。8月29日,阿里作为最后一家公布财报的玩家,交出了一份营收微增但净利润下滑的成绩单。结合京东、美团同期表现,这场大战的惨烈程度与各家策略差异浮出水面。

一、财务表现对比:谁最“惨”?
- 净利润下滑幅度
- 阿里:非公认会计准则净利润335亿元,同比下降18%。虽然下滑幅度最小,但核心业务盈利承压明显,经调整EBITA同比下降14%至388亿元。
- 美团:调整后净利润仅14.9亿元,同比暴跌89%,创历史最大跌幅。核心本地商业经营利润率从25.1%骤降至5.7%。
- 京东:非美国通用会计准则净利润74亿元,同比下降49%,新业务(含外卖)亏损148亿元。
- 营销费用激增
- 阿里:销售与营销费用531.8亿元,同比增长63%,占营收21.5%,超过美团(225亿元)和京东(270亿元)之和。
- 美团:营销开支同比增长51.5%,主要用于用户激励和推广。
- 京东:营销费用同比激增127.6%,但占营收比例最低(8%)。
二、市场份额与业务协同:阿里“以亏换量”
- 订单量与市场份额
- 阿里:淘宝闪购+饿了么日订单峰值1.2亿单,8月周均8000万单,市场份额从11%飙升至28%。
- 美团:日订单峰值1.5亿单,市场份额从85%降至65%。
- 京东:日订单2500万单,从零起步抢占7%份额。
- 协同效应
阿里将外卖视为“历史性机遇”,通过淘宝闪购与电商生态联动,带动淘宝APP月活用户增长25%,广告与客户管理收入(CMR)提升。蒋凡称,未来三年闪购或带来1万亿新增GMV。相比之下,美团依赖高频外卖带动低频零售,京东则主打“品质外卖”差异化路线。
三、战略调整与长期布局
- 阿里:从电商到“大消费+AI”双引擎
- 架构重组:饿了么、飞猪并入中国电商集团,云智能集团独立为核心板块。
- AI投入:云业务收入增长26%,AI相关产品连续8季度三位数增长,过去一年AI基础设施投入超千亿。
- 美团:防守与降本
王兴强调技术降本(如无人机配送),但短期仍需“以补贴换份额”,预计三季度亏损加剧。 - 京东:差异化突围
以“零佣金+全社保骑手”吸引品质用户,但下沉市场运力不足仍是短板。
四、未来展望:价格战何时休?
- 短期:监管介入后补贴力度或缓和,但美团、阿里均表态继续投入。
- 中期:高盛预测阿里份额或达45%,美团守住60%,京东10%。
- 长期:竞争焦点转向技术(AI调度、无人机)与生态协同,阿里“电商+即时零售+云”的闭环或更具韧性。
这场“三国杀”中,美团利润受损最严重,但阿里和京东也付出了巨大代价。阿里凭借雄厚资金和生态协同,短期亏损换取了市场份额与用户增长;美团虽受冲击,但根基仍稳;京东则需证明补贴退坡后的可持续性。未来胜负将取决于谁能率先实现“亏损换效率”的转型,而监管与技术进步将成为关键变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