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前,阿里巴巴的名字几乎与 “落魄巨头” 画上了等号。反垄断重罚的阴影尚未散去,蚂蚁集团上市计划意外搁浅,频繁的组织调整更让外界对这家互联网巨头的未来充满疑虑。彼时,其股价从超 300 美元的高位一路暴跌至 60 美元,被舆论视为 “失速的大船”。在同期互联网行业竞争格局中,腾讯凭借社交与游戏的稳固护城河稳步前行,字节跳动依托抖音与豆包成功破圈爆发,百度也借着文心一言率先抢占 AI 赛道热点,而阿里却深陷与拼多多的低价竞争泥潭,迟迟未能拿出新的增长故事,“掉队” 的批评声不绝于耳。

然而,700 天的时间,足以让一家企业完成脱胎换骨的蜕变。自蔡崇信与吴泳铭接手管理后,阿里以 “重新创业” 的姿态,将全部重心押注于 AI 领域,通过模型、云、应用三条战线的全面突围,彻底改写了市场对其的认知。如今的阿里,已不再是那个单纯依赖电商业务的巨头,而是以 AI 重塑商业版图的科技新势力。
财报亮眼:AI 成增长核心引擎
8 月 29 日晚间,阿里巴巴发布 2026 财年第一季度(对应自然年 2025 年第二季度)财报,交出了一份令人瞩目的成绩单。数据显示,阿里该季度实现营收 2476.52 亿元,同比增长 2%;若剔除高鑫零售和银泰已处置业务的影响,营收同比增长率更是高达 10%。净利润表现尤为抢眼,达到 423.82 亿元,同比激增 76%,展现出强劲的盈利能力。
在这份财报中,阿里云的表现成为最大亮点之一。本季度阿里云收入同比增长 26%,创下近三年来的最高增速,成功走出此前的增长低谷,形成 “U 型” 逆转态势。从全球市场来看,阿里云当前的营收增速已接近谷歌云,超过了 AWS 和微软智能云,重新跻身全球云服务巨头的第一梯队。更值得关注的是,阿里云 AI 相关产品收入已连续八个季度实现三位数同比增长,广泛渗透到互联网、零售、制造和传媒等多个行业,成为拉动阿里云乃至整个阿里集团增长的核心动力。
与此同时,阿里云也是全球范围内少数实现持续盈利的云厂商,在国内更是唯一公开盈利且保持增长的云服务提供商。2025 年 6 月财季,阿里云经调整 EBITA(息税折旧摊销前利润)逼近 30 亿元,同比增长 26%,盈利能力持续增强。资本市场迅速对阿里的良好业绩做出反应,截至 8 月 29 日美股收盘,阿里股价大涨近 13%,报 135 美元(约合人民币 963 元)/ 股,市值突破 3000 亿美元大关,达到 3218 亿美元(约合人民币 22949 亿元),市场信心显著回升。
三驾马车:构建 AI 全产业链布局
阿里的 AI 转型并非依赖单一爆款应用,而是通过模型、云、应用三大板块协同发力,构建起完整的 AI 全产业链布局,形成了相互支撑、相互促进的良性生态。
在模型层,阿里以通义千问(Qwen)为核心,不断加速技术迭代与创新。自 2023 年 8 月首次开源通义千问以来,截至 2025 年已迭代至第三代 Qwen3,累计推出 200 余款模型,覆盖从 0.5B 到百亿级参数,横跨语言、多模态、数学、代码等多个领域。Qwen3 发布仅一个月,下载量就突破 1250 万,多个版本在权威榜单上超越 Meta Llama 4 和 DeepSeek R1 等行业知名模型。在短短一个月内,Qwen3 衍生出至少 20 款新模型,这一数量超过了月之暗面、智谱、字节跳动、腾讯、百度、阶跃星辰等其他企业或研究机构同期开源模型的总和。
在细分领域,阿里的模型产品同样表现出色。AI 编程模型 Qwen3-Coder 性能可与 GPT-4.1 比肩,却以 Claude 4 三分之一的价格迅速打开市场,同时推出 “每天可享 2000 次免费调用” 的政策,大幅降低开发者使用门槛,成功引爆开发者社区。视频生成模型万相 Wan2.1 在 VBench 测试中夺冠,首创视频生成与编辑统一解决方案,后续推出的 Wan2.2 版本更是节省约 50% 的计算资源消耗,在复杂运动生成、人物交互、美学表达等维度实现显著提升。通义千问系列首个图像生成基础模型 Qwen-Image,一举斩获通用图像生成测试 GenEval 等 12 项 SOTA(最佳表现),不仅能准确生成不同语种的文字,其编辑版本 Qwen-Image-Edit 更是凭借强大的功能被网友称为 “能干掉 PS” 的工具。此外,QwQ-32B 推理模型和 Qwen3-235B-A22B 混合专家模型的推出,也让阿里在 AI 推理这一新战场具备了与 OpenAI、DeepSeek 正面竞争的实力。这些成果不仅让阿里在学术和开发者社区声名鹊起,更使其被《时代》杂志评为 “开源 AI 领导者”。截至 2025 年 4 月底,基于 Qwen 的衍生模型已超过 10 万个,使其成为全球最大的开源模型家族。
在应用层,阿里将 AI 技术全面融入核心业务,推动各条业务线的 AI 化转型,让 AI 从技术概念真正落地为创造价值的工具。在淘天电商业务中,AI 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 “商品推荐” 功能,淘天集团算法技术负责人、阿里妈妈 CTO 郑波带领团队构建了完整的 AIGX 体系,实现了索引、推荐、出价、拍卖、创意和数据的全面 AI 化。淘天集团明确提出 “AI 现阶段的目标是先帮商家降本”,从智能客服提升服务效率,到个性化视频种草增强营销效果,再到跨境电商的自动翻译与合规检测保障业务合规,AI 正全方位改造电商业务的基本面。
在 C 端业务领域,夸克成为阿里冲击 C 端 AI 市场的 “急先锋”。在阿里副总裁吴嘉的带领下,夸克全面升级 “AI 超级框” 功能,整合对话、搜索、写作、健康、教育等多元服务,并相继推出 AI 相机、深度研究等应用,目标直指 “首个 DAU 过亿的 AI 应用”,与百度搜索展开直接竞争。吴嘉表示:“我们要做的不只是聪明助手,而是全民第一的 AI 入口。”

在 B 端业务板块,曾一度沉寂的钉钉借 AI 实现强势复兴。阿里重组后,钉钉核心骨干回归,结合通义模型推出智能会议、自动纪要、AI 助理等功能,直面飞书和企业微信的竞争。8 月 25 日,钉钉更是推出 AI “全家桶”,通过软硬件 “组合拳” 向腾讯、字节跳动发起猛攻,成为阿里 B 端业务 AI 化的关键突破口。
此外,高德地图、1688、优酷、闲鱼等阿里旗下业务也纷纷加速 AI 化进程。高德地图于 2025 年 8 月推出全球首个 AI Native 地图应用,其 “小高老师” 功能可实现对话式路线推荐、路况预测甚至协助驾驶,让 AI 成为应用的核心体验;1688 利用 AI 优化供应链匹配效率,优酷借助 AI 提升内容推荐精准度,闲鱼则通过 AI 完善二手商品识别与定价体系。从电商到地图,从办公到搜索,阿里在 C 端、B 端和本地生活领域多线出击,构建起 “全域 AI 化” 的业务版图。
在云服务层,阿里云不仅为阿里内部 AI 模型研发与应用落地提供坚实的基础设施支撑,还通过对外服务将 AI 能力输出给更多企业。阿里云持续加大基础设施投入,本季度对 AI + 云的资本性投入达 386 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 220%,为 AI 技术的规模化应用奠定基础。同时,阿里云凭借 “技术领先 + 商业落地” 的双重优势,吸引了大量行业客户,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形成与模型层、应用层相互促进的生态闭环。
战略转型:3800 亿押注与组织重塑
阿里 AI 转型的成功,离不开顶层设计的战略倾斜与组织架构的全面重塑。2023 年吴泳铭上任后,迅速提出 “用户为先,AI 驱动” 的核心战略,明确将 AI 作为阿里未来发展的核心方向,几乎将全部资源与精力集中于 AI 领域。
2025 年 2 月,阿里正式宣布未来三年投入 3800 亿元用于 AI 和云计算基础设施建设,这一投资规模超过过去十年阿里在相关领域的投入总和,展现出对 AI 赛道的坚定信心。蔡崇信在《南华早报》的专栏文章中指出,AI 竞赛的重点应从 “极致智能” 转向 “实用应用”,强调开源与小参数模型的普惠价值,为阿里 AI 战略指明了方向。根据规划,阿里未来三年的 AI 投资将主要聚焦三大领域:一是 AI 和云计算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提升算力支撑能力;二是加大 AI 基础模型研发投入,推动 AI 原生应用发展;三是助力现有业务的 AI 转型升级,通过 AI 技术深度改造各业务线。
在组织架构层面,阿里进行了一系列调整以适配 AI 战略落地。为确保模型研发与应用推广 “两条腿走路”,阿里将通义 App 从阿里云剥离,归入智能信息事业群,使通义千问团队能够更加专注于模型技术研发,同时让应用团队更好地结合业务场景推进 AI 落地。为提升决策效率,阿里简化了内部汇报流程,强调快速决策机制。据报道,阿里业务高管在带领团队开会时遇到疑问,可现场直接联系吴泳铭获取答复,确保问题及时解决,决策迅速落地,有效缩短了战略从制定到执行的周期。
在考核机制与人才管理方面,阿里同样进行了全面改革。公司将 KPI 考核全面转向 AI 领域,从电商业务的 AI 降本目标到各业务线的 AI 应用创新指标,几乎所有业务考核都与 AI 化挂钩,引导员工将精力集中于 AI 相关工作。在人才吸引与留存上,阿里一方面积极引入顶尖人才,如邀请许主洪等知名科学家加盟,提升技术研发实力;另一方面对通义实验室等核心团队实施普涨职级、全面加薪的激励政策,稳定核心人才队伍。
马云虽已退隐,但仍多次在内部场合强调 AI 的重要性,他表示 “AI 时代刚刚到来,一切才刚开始”,为阿里员工注入信心。2025 年初,当 DeepSeek 凭借推理模型引发行业震动时,马云更是频繁过问通义千问大模型的进展,让团队成员深刻认识到 Qwen3 不仅是阿里云的重点项目,更是整个阿里巴巴的战略核心,进一步强化了全员对 AI 战略的重视程度。

挑战与展望:人才暗战与商业闭环
尽管阿里在 AI 领域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仍面临诸多挑战,未来发展仍需突破多重瓶颈。
人才争夺是阿里 AI 转型面临的首要挑战。随着 AI 成为行业热点,字节跳动、腾讯、百度等互联网巨头以及 DeepSeek、智谱等 AI 初创企业纷纷加大人才招聘力度,阿里通义实验室遭遇了一定程度的 “挖角” 风波。虽然阿里通过加薪、晋升等方式稳定了核心团队,但在全球 AI 顶尖人才稀缺、行业人才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如何持续吸引并留住优秀人才,保持团队的技术凝聚力与创新活力,仍是阿里需要长期应对的问题。
在技术竞争方面,阿里面临着来自国内外对手的双重压力。国际上,OpenAI、微软等企业在 AI 模型技术上持续领先,不断推出新的产品与功能;国内,DeepSeek、百度等企业也在 AI 推理、多模态等领域快速突破,对阿里形成追赶态势。2025 年初,DeepSeek 凭借 R1 推理模型震惊业界,一度盖过 Qwen2.5 的声量,甚至阿里旗下的飞猪都曾短暂使用 R1 作为 AI 旅行助手。尽管 Qwen3 发布后帮助阿里重新夺回技术优势,但 AI 模型领域 “各领风骚 30 天” 的竞争格局,要求阿里必须持续保持技术创新速度与产品发布节奏,才能确保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据主动。
在商业落地层面,阿里仍需实现从 “AI 降本” 到 “AI 增值” 的跨越。目前,阿里在核心电商场景的 AI 应用仍以 “帮助商家降本” 为主要目标,如通过智能客服降低人力成本、通过精准推荐提升营销效率等,尚未实现通过 AI 技术彻底重构商业模式、创造全新价值的突破。如何将 AI 技术与业务场景深度融合,挖掘 AI 在提升用户体验、创造新消费需求、拓展新业务领域等方面的潜力,实现商业价值的进一步提升,是阿里能否真正从 “电商巨头” 转型为 “AI 公司” 的关键。
从长远来看,阿里经过 700 天的 AI 转型,已初步构建起 “技术 – 商业 – 生态” 的三角飞轮:通义千问奠定了全球开源模型的技术高度,淘天、钉钉、夸克等业务提供了丰富的商业落地场景,开源生态则吸引了大量开发者,形成广泛的生态护城河。3800 亿的巨额投入、坚决的组织调整与强大的战略定力,使其成为中国互联网巨头中 AI 布局最全面、商业化落地最早的企业之一。
但 AI 赛道的竞争是一场长期马拉松,而非短期冲刺。对于阿里而言,700 天只是 AI 转型的起点。未来,阿里需要在技术前沿探索、商业场景落地与生态开放共享之间保持动态平衡,让 AI 真正成为驱动业务增长的核心引擎,而非仅仅是 “提振股价的短期概念”。同时,阿里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模型技术与资本投入都可能被竞争对手复制,而人才储备与长期创新文化才是真正的核心竞争力。只有守住人才高地,持续培育创新文化,阿里才能在 AI 时代的竞争中站稳脚跟,真正完成从 “互联网巨头” 到 “AI 科技新贵” 的华丽转身,开创企业发展的全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