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东美团”围猎”具身智能:一场重塑电商与本地生活的暗战正在上演

2025年7月的最后一周,一场关于”未来生产力”的资本暗战在科技圈掀起波澜。美团创始人王兴以”五天两投”的节奏,用2.42亿美元领投了成立仅5个月的它石智航;几乎同一时间,京东在7月21日单日宣布完成对千寻智能、逐际动力、众擎机器人三家具身智能头部企业的战略投资。这场由电商巨头主导的资本狂欢,不仅将具身智能赛道推上舆论风口,更揭开了互联网巨头向”实体智能”深度转型的战略图谱。

一、资本狂飙:从”试水”到”重仓”的转折年

2025年前5个月,具身智能领域融资额突破230亿元的数字,已超越2024年全年总和。在这场资本盛宴中,美团与京东的投资额占比超三成,成为最关键的推手。这不是偶然的资本逐利,而是两大巨头基于自身业务痛点与未来战略的精准落子。

回溯美团的布局轨迹,从2021年将机器人列为”核心投资方向”开始,其投资路径便呈现出清晰的”技术-场景”双轮驱动特征。2024年2月参与宇树科技B2轮10亿元融资时,或许还带着试水心态;但同年9月的二次跟投、2025年对它石智航和星海图的密集领投,已显露出”重仓”决心。数据显示,自2023年至今,美团累计出手8次,覆盖7家具身智能公司,投资频率与力度远超行业平均水平。

京东的入场则更具爆发力。7月21日的”三连投”,既包含深耕工业机器人的千寻智能、专注运动智能的逐际动力,也涵盖主打成本控制的众擎机器人,覆盖了具身智能从核心技术到场景落地的全链条。这种”全家桶式”投资策略,与京东”聚焦供应链场景”的技术落地逻辑高度契合——正如其在回应中所言,”通过内外部协同构建技术创新生态,让技术为产业和消费者创造价值”。

二、被选中的”硬实力”:技术图谱与场景痛点的精准匹配

在资本热潮背后,是具身智能技术从实验室走向产业的关键突破。美团与京东的选择,本质上是对”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硬核能力”的精准捕捉。

以美团领投的它石智航为例,这家成立仅5个月的公司之所以能创下行业天使轮融资纪录,核心在于其背后的”王牌团队”——创始人陈亦伦曾主导华为ADS 1.0算法全栈设计,其团队研发的AWE-AI World Engine世界模型,构建了以人为中心的具身数据引擎,能快速处理真实场景中的复杂数据。这对美团而言,恰是破解本地生活场景”最后一公里”难题的关键:外卖配送的动态路径规划、到店服务的场景理解、仓储分拣的多机协作,都需要这种”懂人、懂场景”的智能能力。

星海图的入选则源于”场景落地能力”。其研发的双臂机器人RE在2024年世界机器人大会上以85%的成功率完成复杂分解任务,餐厅传菜、超市理货等细分场景的稳定表现,直接击中美团外卖、到店业务”提效降本”的核心诉求。用一位美团内部人士的话说:”这些机器人不是实验室里的玩具,而是能直接替换掉重复劳动的’数字员工’。”

京东的投资逻辑更强调”技术互补性”。千寻智能的VLA大模型Spirit v1与全尺寸人形机器人Moz1,被视为”解决复杂任务的超级大脑”;逐际动力的全尺寸人形机器人量产能力,瞄准的是京东仓储物流中”移动稳定性”的痛点——其机器人能稳定完成上下楼梯、复杂地形移动等任务,正好匹配仓库分拣、末端配送的场景需求;而众擎机器人将SE01人形机器人成本压至10万元以内的能力,则直接回应了京东对”技术产业化”的迫切需求:只有成本可控,才能实现大规模替代。

三、从工具到”新基建”:巨头押注的终极目标

对于美团和京东而言,具身智能的意义早已超越”投资标的”本身,而是被纳入各自的战略基础设施体系。

美团的野心藏在”互联网下半场”的长期规划中。自2017年提出”用无人驾驶和机器人完成配送”的构想以来,其投资轨迹始终围绕”用智能机器加固本地生活护城河”展开。从2021年硬科技投资占比5%到2023年占比89%,这种转变的背后是清晰的商业逻辑:当外卖骑手成本占比逼近营收30%的临界点,当到店服务的场景复杂度指数级上升,用智能机器人替代重复劳动、提升服务确定性,是巩固”本地生活之王”地位的必由之路。

京东的布局则更强调”供应链+电商”的协同效应。作为中国最大的自营电商,京东的物流体系支撑着年100亿件的配送量,仓储分拣环节的人力效率已逼近天花板。而具身智能机器人的试点数据显示,其在仓储分拣场景的效率是人工的2.3倍,连续作业时长突破72小时,这种”机器换人”的降本增效几乎是必然选择。更深远的是,京东正通过JoyInside品牌探索”智能机器人+消费场景”的新可能——与家庭陪伴、儿童教育、潮玩等品类的合作,以及618期间智能机器人销售额同比增长17倍的亮眼数据,预示着具身智能或将成为京东电商业务的”第二增长曲线”。

四、争议与机遇:具身智能的”冰与火”

尽管资本热情高涨,具身智能赛道仍面临”过热”质疑。有投资人直言:”很多项目还停留在demo阶段,技术成熟度与商业化能力存在差距。”但美团与京东的选择,恰恰是基于对”技术拐点”的判断——当大模型、传感器、运动控制等技术突破临界点,具身智能正从”实验室概念”加速向”产业刚需”进化。

对于行业而言,巨头的入场将带来显著的”鲶鱼效应”:一方面,资本的涌入将加速技术迭代与产业链成熟,推动传感器、执行器等核心部件的成本下降;另一方面,场景的开放(如京东仓库、美团配送网络)将为技术验证提供”超级实验室”,缩短从研发到落地的时间周期。更重要的是,当电商与本地生活的巨头将具身智能视为”新基建”,这场竞争或将重构未来十年的产业格局——从仓储分拣到末端配送,从到店服务到家庭陪伴,具身智能或将成为连接物理世界与数字世界的”关键接口”。

站在2025年的节点回望,京东与美团的”围猎”远非偶然。这是互联网巨头向”实体智能”转型的关键一步,更是具身智能从”技术概念”走向”产业现实”的重要里程碑。当资本、技术与场景深度融合,或许在不远的未来,我们将看到这样的场景:美团的机器人穿梭于城市的大街小巷完成配送,京东的智能仓储里人形机器人与工人协同作业,而消费者打开京东APP,就能下单购买一台能陪孩子学习、陪老人聊天的”家庭伙伴”。这一切,或许正是具身智能的魅力所在——它不仅是技术的进步,更是生活方式的重塑。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