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京国立竞技场的跑道上,徐卓一、刘俊茜和陈圆将三位中国小将的世锦赛之旅画上了句号。他们带着遗憾离场,却留下了中国田径在男子110米栏项目上多年未见的集体希望。这次征程不仅是一次比赛,更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中国短跨项目发展的现状与未来。三位年轻选手的表现,既有令人振奋的突破,也暴露出与世界顶尖水平的客观差距,更蕴含着中国田径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成长空间。

突破与遗憾:东京世锦赛的集体亮相
2025年东京田径世锦赛男子110米栏半决赛,中国三位选手陈圆将、徐卓一和刘俊茜虽未能晋级决赛,但集体晋级半决赛本身已经创造了历史——这是自2011年大邱世锦赛刘翔、史冬鹏和江帆三人晋级半决赛后,中国男子110米栏时隔14年再次实现这一壮举。三位选手在预赛中的表现可圈可点:陈圆将在第一组跑出13秒39位列小组第二;徐卓一在第四小组跑出13秒28同样小组第二晋级;刘俊茜则在第五小组跑出13秒23的个人最好成绩。这种集体突破标志着中国男子110米栏项目在刘翔、谢文骏时代后,开始呈现出人才梯队复苏的迹象。
然而,半决赛的进程却令人扼腕。三位选手均未能发挥出最佳水平:刘俊茜后程连续打栏以13秒40排名小组第五;徐卓一在最后一个栏架出现打栏踉跄,以13秒34位列小组第六;陈圆将虽跑出三人中最好的13秒32,但也仅列小组第五。从数据看,本届赛事晋级决赛的门槛约为13秒22,而三位中国选手的个人最好成绩(陈圆将13秒18、徐卓一13秒22、刘俊茜13秒23)恰恰在这一门槛上下徘徊。这意味着即便他们发挥出个人最佳水平,也只是勉强达到晋级线,一旦遭遇状态波动或分组不利,出局便成为大概率事件。
临场发挥的差距尤为明显。刘俊茜在赛后坦言:”当时感觉挺放松的,但脑子里只想着使劲冲,没顾上技术动作,中途打了两个栏,掉速特别严重。”徐卓一则反复提到”还是太心急了”、”就差那么一点点”,他在最后一个栏架的打栏直接断送了晋级希望。陈圆将虽然心态最为积极,但也承认攻栏动作明显僵硬。这些细节反映出年轻选手在大赛中的经验不足和心理波动,而这恰恰是顶尖选手与普通选手的关键区别。
横向对比世界水平,本次赛事美国选手廷奇以12秒99夺冠,而中国选手与这一成绩的差距超过0.3秒。在短跨项目中,这是难以逾越的鸿沟。更值得注意的是,巴黎奥运会冠军霍洛威在半决赛中仅跑出13秒52,甚至不如中国选手,这既说明赛事竞争的激烈程度,也表明顶级选手的状态起伏——而中国小将们尚未具备即使状态不佳也能稳定晋级的”容错”能力。

历史坐标中的定位:从刘翔时代到后谢文骏时期
理解三位小将此次表现的意义,必须将其置于中国男子110米栏的历史坐标中审视。刘翔时代(2004-2008年)是中国田径的巅峰,他不仅夺得雅典奥运会金牌,还在2007年大阪世锦赛上演”第九道奇迹”,以12秒95夺冠,成为集奥运会冠军、世锦赛冠军和世界纪录保持者于一身的男子110米栏大满贯得主。2006年洛桑站,刘翔更以12秒88打破尘封13年的世界纪录。这些成就至今仍是中国田径难以逾越的高峰。
刘翔之后,谢文骏扛起了中国110米栏的大旗。2019年多哈世锦赛,谢文骏杀入决赛并获得第四名,成为后刘翔时代唯一站上世锦赛决赛跑道的中国选手。但此后中国在该项目上出现断层,谢文骏在四届世锦赛上都是独自上场,直到本次东京世锦赛,才再次出现三位中国选手并肩作战的场景。
从成绩数据看,当前新一代选手与历史高峰仍有明显差距。刘翔的个人最好成绩为12秒88,谢文骏为13秒17,而目前三位选手中仅有陈圆将跑进13秒20(13秒18)。更关键的是,刘翔在大赛中的稳定性和心理素质至今难以被超越——他曾在2007年大阪世锦赛第9道不利条件下夺冠,这种”大赛型选手”特质是年轻一代亟需培养的。
然而,新一代选手也有其历史意义。他们平均年龄仅21岁(徐卓一22岁、刘俊茜21岁、陈圆将19岁),比刘翔首次夺得奥运冠军时(21岁)更年轻,职业生涯刚刚起步。陈圆将13秒18的成绩已经接近谢文骏的巅峰水平,且他还有至少两个奥运周期的成长空间。更重要的是,三人同时达到世界大赛半决赛水平,改变了长期以来中国在该项目上”单兵作战”的局面,形成了团队竞争的态势,这对项目发展至关重要。
国际比较同样发人深省。美国在该项目上已经实现世锦赛四连冠,形成了深厚的人才储备;日本混血选手村竹拉希德(个人最好成绩12秒92)的崛起,也为亚洲选手树立了新标杆。中国新一代选手正处在一个整体水平更高的竞争环境中,他们的进步需要放在这一背景下衡量。
技术瓶颈与心理门槛:年轻选手的成长阵痛
分析三位选手半决赛失利的原因,可以发现技术、体能和心理层面的多重挑战。技术稳定性不足是首要问题。刘俊茜”后程连续打栏”,徐卓一”最后一个栏架打栏”,陈圆将”攻栏动作明显僵硬”——这些技术变形直接导致成绩下滑0.1-0.2秒,成为无缘决赛的关键因素。在短跨项目中,栏间节奏和过栏技术的高度稳定性是顶尖选手的标志,而这需要长期的系统训练和大量比赛积累。
起跑问题同样突出。徐卓一坦言:”我自己是起跑有问题,后面原本已经要追上去了,但还是太心急。”吴艳妮在女子100米栏比赛中起跑反应0.293秒组内垫底的教训,也反映出中国选手在起跑技术上的普遍短板。在国际大赛中,发令节奏、对手抢跑干扰等因素会放大这一弱点,需要选手具备更强的适应能力和心理素质。
心理波动对技术发挥的影响不容忽视。徐卓一提到”可能多少有点紧张”,陈圆将承认”攻栏动作明显僵硬”,这些都是大赛压力下的自然反应。相比之下,顶尖选手如美国廷奇、霍洛威等,即使在状态不佳时也能依靠丰富的比赛经验保持技术稳定性。中国小将们缺乏的正是这种”大赛智慧”,而这只能通过更多高水平对决来积累。
体能分配问题同样存在。三位选手在半决赛的表现普遍不如预赛,刘俊茜从预赛13秒23下滑到半决赛13秒40,徐卓一从13秒28降至13秒34,陈圆将从13秒39退步到13秒32。这种状态波动反映出年轻选手在多轮次比赛中的体能储备和恢复能力不足,而世锦赛、奥运会等大赛恰恰采用”预赛-半决赛-决赛”的紧凑赛制,对选手的综合能力要求极高。
值得关注的是,三位选手面对失败的态度展现了不同的性格特点。徐卓一”流下了不甘的泪水”,情绪更为外露;刘俊茜”忍不住落泪”,表现出对自身表现的不满;而最年轻的陈圆将却最为积极:”我其实什么都没有失去。在这样世界最顶级的比赛上我跑了两枪,已经是完成了自己努力的一个目标。”他甚至引用博尔特的例子:”哪怕是早期的博尔特,也是一路输过来的。这一次输不代表下一次还会输。”这种心态差异提醒我们,运动员的心理建设需要个性化方案,而非一刀切的模式。
未来之路:从东京到北京世锦赛的成长路径
展望未来,三位年轻选手的成长路径已经清晰可见。首要任务是稳定成绩,将个人最好成绩转化为常规表现。陈圆将虽然跑出过13秒18,但”表现并不稳定”;徐卓一个人最佳13秒22,刘俊茜13秒23,这些成绩恰好徘徊在世锦赛决赛门槛(13秒22左右)边缘。只有将这类成绩稳定在13秒20以内,才能在国际大赛中具备真正的竞争力。
技术细化是提升的关键。起跑反应、栏间节奏、攻栏技术、后程冲刺等环节都需要针对性强化。尤其需要解决打栏问题——在半决赛中,三位选手都因打栏损失了0.1-0.2秒,这一差距足以决定晋级与否。日本选手村竹拉希德的成功晋级证明,亚洲选手完全可以通过技术优化弥补先天体能劣势。
参赛策略也需调整。一方面要增加国际比赛经验,适应不同裁判风格、对手特点和比赛环境。徐卓一在预赛中爆冷击败本赛季世界最好成绩的美国选手廷奇,说明中国选手具备挑战顶尖选手的潜力,但需要将这种”爆冷”转化为常态。另一方面,要优化大赛中的状态调整,避免预赛消耗过大影响半决赛发挥。
心理建设与技战术训练同等重要。陈圆将的积极心态值得肯定,但同时也需要徐卓一、刘俊茜那种”不甘心”的进取精神。健康的心态不是没有遗憾,而是能将遗憾转化为进步动力。中国田径队官方微博的发文颇具深意:”每一次跨越都是积累,每一份努力都在为未来奠基。”这种长期视角对年轻选手尤为重要。
2027年北京世锦赛将是检验成长的关键舞台。主场作战既有压力也有优势,两年时间足以让三位选手在技术、体能和心理上更趋成熟。陈圆将届时21岁,正值短跨选手的黄金年龄;徐卓一24岁,经验更为丰富;刘俊茜23岁,技术趋于稳定。如果发展顺利,”那抹熟悉的’中国红’就将重现男子110米栏的决赛赛道”,实现中国田径在该项目上的真正复苏。
中国短跨项目的启示与反思
三位小将的东京之旅带给我们的不仅是比赛结果,更是关于中国田径发展的深层思考。首先,人才梯队建设初见成效。自刘翔退役后,中国男子110米栏曾长期依赖谢文骏一人,如今三位年轻选手同时冒尖,说明近年来的人才培养机制开始见效。保持这种梯队厚度,是项目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其次,需要理性看待与世界顶尖水平的差距。刘翔的时代可遇不可求,不能以”再造刘翔”的标准要求每一位后来者。当前新一代选手的个人最佳成绩在13.20秒左右浮动,这一水平虽无法争夺奖牌,但已能稳定参与世界大赛半决赛,是符合项目发展规律的正常表现。中国田径需要更多这样”虽不顶尖但具竞争力”的选手,才能为未来的突破奠定基础。
训练体系需要与时俱进。世界短跨技术在不断进化,美国选手廷奇12秒99的夺冠成绩表明,该项目仍在向前发展。中国选手需要在保持栏间节奏优势的同时,强化起跑反应和绝对速度能力。同时,科学化的体能训练和康复手段也至关重要,帮助选手应对多轮次比赛的体能挑战。
参赛机会的提供同样关键。吴艳妮的例子表明,长期远离国际赛场会导致”大赛经验不足及临场紧张”。三位男选手虽然此次止步半决赛,但通过世锦赛这样的顶级平台,”见识世界、暴露短板”,其价值远超单纯的名次。未来应创造条件让他们更多参与钻石联赛、洲际巡回赛等高水平赛事,积累与顶尖选手对决的经验。
最后,社会支持环境不可或缺。刘翔职业生涯后期的舆论环境曾给运动员造成巨大压力。对徐卓一、陈圆将等新一代选手,社会应给予更多包容和耐心,理解竞技体育的客观规律,允许他们在失败中成长。正如报道所言:”这样的失败带来的是清清楚楚的底子问题,后续训练可以围绕起跑节奏、赛场适应和心理建设下手。”这种理性态度才是支持运动员长远发展的正确方式。
东京的跑道上,三位中国小将的泪水与微笑同样动人。他们未能进入决赛,却跨越了更重要的心理栏架——敢于直面差距,勇于憧憬未来。从刘翔的辉煌到后刘翔时代的沉寂,再到如今新一代的集体亮相,中国男子110米栏走过了一条曲折而充满希望的道路。2027年北京世锦赛或许将见证这条道路上的新里程碑,而通往那里的每一步,都需要今天的汗水与坚持作为铺垫。体育的真谛不仅在于胜利时刻的荣耀,更在于这种面对挫折时的勇气与信念——这或许是中国田径在此次东京征程中最宝贵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