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vo Vision探索版线下体验报告:国产MR的突破与挑战

——广州天河城体验店实地探访

一、预约与初体验:从“好奇”到“上头”

vivo Vision探索版自8月22日开放线下体验以来,首批覆盖北京、上海、广州等十余座城市的12家官方体验店。广州唯一体验点位于体育西天河城百货,预约需通过官网选择“混合现实(MR)”或“互动娱乐”项目(单次仅能选一项),且时段紧张,反映出用户对国产MR设备的高关注度。

近视用户需现场适配磁吸镜片(支持100-1000度),佩戴采用双环绑带设计,虽不如宣传图中的单圈头带美观,但稳定性更佳,长时间佩戴的压脸感明显轻于苹果Vision Pro(398g vs. 600g+)。

二、交互逻辑:苹果的影子,vivo的答案

开机后的引导流程与Vision Pro高度相似:瞳距自动校准、环绕白点校对、手眼交互学习(注视+捏合操作)。物理按键简化至右侧两处——多功能旋钮和独立音量键,相比苹果少了顶部拍摄键。

实际体验中,眼动追踪(1.5°精度)和手势识别(26自由度)响应流畅,但存在偶发“捏合无响应”或拖拽窗口时的“不跟手”现象,暴露出算法优化不足。此外,虚拟键盘输入体验较差,边缘UI特效粗糙,显示vivo在交互细节上仍需打磨。

三、显示与透视:高光与短板并存

屏幕表现:

  • 优势: 单目4K Micro-OLED(合并等效8K)呈现细腻画质,P3广色域覆盖与DeltaE<2的色准接近专业监视器水准,观影时120英寸巨幕的沉浸感媲美IMAX。
  • 不足: 边缘画质衰减明显,清晰区域偏小,观看180°全景内容时易察觉模糊。

彩色透视(VST):

  • 延迟13ms接近Vision Pro(12ms),但暗光下噪点显著,视角较窄,清晰度与色彩还原弱于苹果,强于Pico 4 Ultra。工作人员坦言此为高频反馈问题,凸显MR设备“虚实融合”的技术瓶颈。

四、生态与应用:内容匮乏的“爱奇艺”现状

当前vivo Vision探索版的核心场景集中于影音(穹幕视频、多视角赛事直播)和轻量游戏(如《桌鼓达人》),办公虽支持多窗口悬浮,但原生MR应用稀缺,依赖手机/PC投屏弥补生态缺口。对比苹果成熟的开发者生态,vivo需加速与第三方合作(如咪咕视频)扩充内容库。

五、市场反馈:热度与困惑交织

体验店中,vivo Vision占据C位展示区,但多数顾客仅停留在“好奇观望”阶段。核心疑问仍是“它能做什么?”——这一MR行业的共性难题。设备少、预约难(单店仅支持2人同时体验)进一步限制了普及度。

六、国产MR的谨慎第一步

vivo Vision探索版以轻量化设计(398g)、8K臻彩屏和低延迟交互,展现了国产MR的技术实力,尤其在佩戴舒适性上超越行业标杆。然而,透视噪点、边缘画质、生态短板等问题,也揭示了从“技术demo”到“日用产品”的差距。

正如其名“探索版”,vivo通过线下体验收集用户反馈,为后续迭代铺路。若能在算法优化、散热设计(半小时后闷热感明显)和内容生态上持续突破,未来“零售版”或真正成为苹果之外的“另一种答案”。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