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知识社区到内容工场,知乎在商业化与理想之间的艰难平衡
曾几何时,知乎被许多人认为“快要完了”。社区氛围下滑,热榜内容质量堪忧,抖机灵、卖课、卖货以及小说内容泛滥,几乎淹没了曾经的严肃讨论。作为国内第一知识社区,知乎的商业化道路一直走得磕磕绊绊。然而,最新财报却展现了一个令人意外的故事:知乎不仅活着,而且实现了连续三个季度盈利。
财报背后的转折点
2025年第二季度,知乎交出了一份令人瞩目的成绩单:营收7.17亿元,净利润7250万元,经调整净利润达9130万元。整个上半年,知乎营收14.47亿元,虽然经营亏损1.44亿元,但净利润仍达到6237万元。股价也随之稳中向好。
这一转变的关键转折点可以追溯到2019年。在此之前,知乎与大多数互联网平台一样,收入主要依赖广告业务,2019年广告贡献了86%的收入。然而也是在这一年,知乎推出了改变命运的盐选会员服务。
盐选会员:意想不到的救星
盐选会员的机制相当直接:创作者开设盐选专栏,创作付费内容;用户成为盐选会员,付费阅读;平台根据内容的有效阅读数与创作者分成。这一模式意外地取得了巨大成功。
2019年,一个名为“在后宫不争宠,如何活下去”的问题意外走红,流量惊人。知乎官方随即调整策略,将原负责知乎书店的团队调去挖掘故事性内容,并将其纳入盐选专栏。结果销量出奇地好,从此开辟了一条全新的商业化路径。
如今,付费会员收入已成为知乎营收的最大支柱。二季度付费会员贡献4.02亿元营收,占比56.1%,远超其他业务板块。盐选会员的内容类型也在不断演变,从最初的古代言情,到现代言情,知乎几乎变成了一个“高端故事会”。
IP开发:从文字到影视的跨越
手握大量短篇小说IP,知乎自然地将目光投向了影视改编。今年,知乎将多部高人气IP改编成了短剧,直接进军影视行业。令人惊讶的是,这条看似“野路子”的转型路径竟然真的被知乎走通了。
一边推出自制短剧,一边在中国网络文学影响力榜等主流榜单上获奖,知乎正在逐渐摆脱传统知识平台的定位,转向内容IP开发与运营。未来,我们可能会看到更多知乎衍生的短剧甚至其他IP衍生品。

多元收入结构与其他挑战
除付费会员外,知乎的收入还包括三部分:营销服务收入(传统广告)、职业培训收入和其他收入(图书和消费周边)。其中,营销服务通过好物推荐和商品卡片等形式实现,依托用户对创作者的信任完成销售转化。
成本控制也是知乎实现盈利的重要因素。二季度知乎总运营开支为5.39亿元,比2024年同期的7.4亿元下降了27.2%。这种节流措施使知乎在收入总数下滑的情况下反而实现了亏损收窄。
繁荣背后的隐忧
然而,知乎的转型并非没有代价。许多老用户感到,那个“有问题,就会有答案”的知识社区正在渐行渐远。用户增长见顶,社区氛围也不如以往。热榜话题质量下降,热度值明显不及从前。
成本控制同样是一把双刃剑。知乎小说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之前疯狂的短视频引流策略:通过解压画面配AI人声朗读,在剧情高潮处戛然而止,引导用户去知乎搜索后续。未来如果持续控制成本,可能会影响获客和增长。
此外,知乎在财报中多次强调AI战略,希望将站内优质内容、专家网络与人工智能协同,但具体实施方案仍不清晰。目前站内的AI功能体验中规中矩,反倒是回答中的AI参与度明显提升。
知识社区的独特价值
尽管面临诸多挑战,知乎在中文互联网中仍占据不可替代的位置。当复杂的社会热点事件爆发时,许多人仍然习惯性地打开知乎,寻找系统性梳理和多角度解读。这里依然沉淀着大量有价值的内容,聚集着一群愿意分享真知灼见的创作者。
知乎在理想与生存之间不断做出艰难抉择。从知识社区到内容工场,知乎的转型之路折射出中国互联网内容行业的发展与变迁。如何平衡商业利益与社区质量,保护独特的内容资产,将是知乎未来面临的最大挑战。
在喧嚣的商业化浪潮中,知乎需要找到一条既能持续盈利,又不辜负用户信任的中间道路。毕竟,放眼中文互联网,我们仍然找不到一个能够完美替代知乎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