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夏末,19岁的小沈阳女儿沈佳润(Nina)在短视频平台的账号粉丝量突破240万大关。这个去年还因”不漂亮”被争议的女孩,如今凭借一首《美美桑内》的魔性神曲火遍全网——地铁里、奶茶店、校园广播操时间,那句”姐姐看看我~”的副歌总能在某个瞬间突然钻进耳朵。更令人咋舌的是,这个尚未在韩国正式出道的练习生,已经被国内多家综艺递来橄榄枝,商业代言邀约更是挤爆了经纪人邮箱。

沈佳润的走红轨迹,像一颗投入湖面的石子,在娱乐圈激起层层涟漪。当”星二代赴韩当练习生”从个别案例演变为群体选择,我们终于看清:这场由流量和焦虑共同推动的成长实验,早已超越了单纯的”追梦”范畴。
从”不完美”到”顶流预备役”:沈佳润的破圈密码
时间倒回两年前,沈佳润因参加某亲子综艺被观众记住的,是镜头前肉乎乎的脸蛋和略显笨拙的英语。小沈阳曾在节目里坦言:”女儿小时候被说过不好看,我也纠结过。”但正是这份”不完美”,反而成了她突围的关键——当其他星二代忙着靠父母光环刷存在感时,沈家父女选择了一条更”笨”的路:直接送孩子去韩国当练习生。
在首尔的练习室里,这个被保护得太好的女孩第一次体会到什么是”练习生日常”:每天6点起床练声乐,上午学舞蹈动作分解,下午对着镜子抠表情管理,晚上还要参加声乐考核。三个月后,她在练习室录制的一段直拍被经纪人偶然上传,视频里汗湿的发梢、微颤的膝盖,以及唱到高音时泛红的眼眶,意外戳中了观众的情绪点。从此,《美美桑内》的BGM开始在各大平台病毒式传播,#沈佳润练习室直拍#话题阅读量破5亿,连韩国本土娱乐公司都开始关注这个”中国练习生”。
“她不是最漂亮的,也不是唱跳最厉害的,但她身上有股子狠劲。”一位在韩娱圈工作多年的PD如此评价。这种”狠劲”,或许正是沈佳润能从众多练习生中突围的核心——当同龄人还在纠结”今天妆容够不够精致”时,她已经能在连续8小时的训练后,依然保持标准的直拍状态。
黄奕的”妥协”与黄芊玲的”反叛”:12岁少女的成长博弈
沈佳润的成功,像一根导火索,点燃了更多星二代的”赴韩热情”。8月3日,黄奕在社交平台晒出一段视频:12岁的女儿黄芊玲坐在去首尔的飞机上,眼睛亮得像星星,”妈妈,我终于要去练习室了!”

这场”赴韩之旅”并非临时起意。早在一个月前,黄奕就发过一条征集意见的视频:”芊芊最近很执着要去韩国当练习生,甚至想放弃英国贵族学校的offer。她说在学校像机器人一样被安排,当明星能自己掌控人生。”评论区里,有家长留言”12岁太小了,学业不能耽误”,也有粉丝鼓励”支持孩子的梦想”。但真正让黄奕下定决心的,是女儿在聊天框里发的消息:”你能当艺人,我为什么不行?”
视频里,母女俩的互动充满张力:黄奕摸着女儿因练舞而淤青的膝盖心疼,黄芊玲却像个小大人似的拍拍她的手:”妈妈,我昨天学会了一段wave(波浪舞),你要不要看?”在NCT DREAM的演唱会现场,这个平时被保姆照顾得无微不至的小女孩,举着荧光棒跟着节奏蹦跳,汗水顺着发际线滴在偶像应援牌上——那股子专注,像极了当年在剧组跑龙套的小沈阳。
但热闹背后,是更现实的考量。黄奕曾在采访中透露,团队正在为黄芊玲制定”五年计划”:前两年打基础,第三年尝试小范围出道,第五年回国参加综艺。”现在发视频不是为了炒作,是想看看市场对孩子的接受度。”这种”试水式”的公开,恰恰暴露了星二代的尴尬——他们既需要流量积累,又害怕过度曝光带来的反噬。
马景涛之子入局:老牌艺人的”星二代焦虑”
当黄奕带着女儿在首尔练习室挥汗时,另一组”赴韩考察”的动态也在社交平台引发热议——马景涛前妻吴佳尼晒出与两个儿子的合影,16岁的小儿子马世心站在韩国某知名娱乐公司楼下,手里攥着写满韩语的笔记本。
这已不是吴佳尼第一次为儿子”造势”。从去年开始,她就频繁分享马世心的日常:在钢琴前弹《致爱丽丝》的侧影、在画室创作的水彩画、对着镜子练习表情管理的视频。配文总是带着暗示:”我家小宝最近对音乐特别执着””他说想成为像爸爸那样有感染力的艺人”。此次赴韩,更是直接锁定了目标公司——这家公司以培养偶像团体见长,旗下多位艺人在中韩两国都有稳定粉丝群。
马景涛虽已淡出荧幕,但”咆哮帝”的标签依然为他保留着足够的关注度。对于儿子的选择,他在直播中笑称:”我年轻时候也想当练习生,可惜没机会。”但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这场精心策划的”星二代出道”,既是对儿子兴趣的尊重,也是老牌艺人应对”过气焦虑”的另一种尝试——当自己的演艺事业进入平稳期,子女的成长就成了新的流量密码。

韩娱的残酷面:当”星二代”撞上”Solo五年存活率不足10%”
然而,无论家长们如何规划,韩国娱乐圈的现实就像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据统计,韩国每年约有2000名练习生出道,但能在五年内维持稳定收入的Solo歌手不足10%。即便是有父母资源托底的星二代,也难以逃脱”练习生-出道-沉寂”的循环。
魏晨曾在事业上升期赴韩发展,发行过韩语专辑、参与过热门综艺,但最终因市场接受度问题选择回国;吴映洁作为演员转型练习生,即便有《闪婚老公》等代表作加持,练习生时期的直拍播放量也不足同期韩国本土练习生的十分之一。这些案例都在提醒:韩娱的造星机器,从不因为”星二代”的身份而降低标准。
小沈阳为女儿打造的”专属经纪公司”,看似是资源倾斜,实则是无奈之举——韩国大公司要求练习生签约年限长、分成比例低,中小型公司又缺乏宣传能力。最终,小沈阳选择用”钞能力”堆砌:从声乐老师到舞蹈编导,从造型团队到打榜团队,每个环节都请行业顶尖;沈佳润的每支直拍,都是团队反复打磨的结果——这不是”天赋”的胜利,而是”资源”的胜利。
当”追梦”变成”托底游戏”:星二代的另一种活法
在这场轰轰烈烈的”赴韩潮”中,最耐人寻味的或许是星二代们的真实心态。沈佳润曾在直播中说:”我不是为了红,是想证明自己。”黄芊玲则在练习室里偷偷说:”如果实在不行,我就回英国读书。”马世心更直白:”爸爸说如果练习生当不下去,就送我去学导演。”
这些话里藏着星二代的生存智慧:他们比谁都清楚,所谓”出道”不过是人生的选项之一,而不是必选项。父母提供的资源,不是用来”赌一把”的筹码,而是让他们在探索兴趣时多了一份底气。就像黄奕说的:”如果她真的热爱,我会支持到底;如果中途想放弃,我们就当是去韩国旅游了一趟。”
从沈佳润的爆红到黄芊玲的试水,从吴佳尼的造势到马世心的期待,这场”星二代赴韩潮”折射出的,是娱乐圈生态的变迁——当内娱竞争进入白热化,当”童星出道”的红利期逐渐消失,家长们开始寻找新的赛道;当”鸡娃”焦虑从普通家庭蔓延到明星家庭,”赴韩当练习生”成了新的”教育投资”。
但无论潮流如何涌动,成长的本质从未改变。对沈佳润们来说,练习室的汗水、舞台的聚光灯、粉丝的掌声,都只是人生的一段经历。真正重要的,是在追逐梦想的过程中,是否找到了真正的自己;是在父母的托底与自我的探索之间,是否找到了平衡的支点。
毕竟,所谓”星二代”,终会褪去父母的光环,成为独立的个体。而他们选择的路,无论结果如何,都将成为这个时代最真实的成长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