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5日凌晨三点十七分,张碧晨工作室的灯光还亮着。电脑屏幕映出工作人员紧绷的脸,一份盖着公章的声明在对话框里反复校对,最终以”张碧晨女士是《年轮》唯一合法原唱”的标题,被推送至各大社交平台。

几乎同一时间,汪苏泷的工作室也发出声明。不同于张碧晨团队的有理有据,这份声明带着罕见的决绝:”经慎重考虑,即日起收回《年轮》全平台授权,暂停所有翻唱与合作。”
这场由两纸声明点燃的风暴,源头竟是一位2000万粉网红的随口之言。
一场始于评论区的蝴蝶效应
故事的导火索,藏在7月22日某个深夜的短视频评论区。拥有2300万粉丝的”旺仔小乔”在最新直播的回放里,对着弹幕轻描淡写:”《年轮》的作曲是汪苏泷,但张碧晨才是原唱哦。”这本是她过往直播中反复提及的”冷知识”,却在当天被粉丝截图转发,意外掀起涟漪。
“翻唱都要抢原唱位置?”有乐评人在超话里质疑;”汪苏泷作为创作者都没说话,轮得到网红定义?”也有网友为创作者鸣不平。这场本应停留在专业讨论的争议,因网红的持续发声彻底走偏——当”原唱”与”创作者”的身份被刻意对立,一首承载着千万人青春记忆的歌,开始偏离原本的轨道。
凌晨声明战:时间线里的罗生门
7月25日的凌晨,成了这场风波的爆发点。
张碧晨工作室的声明附上了关键证据:音乐平台的后台数据显示,张碧晨演唱的《年轮》于2015年6月15日18:23正式上线;而汪苏泷版本的发布时间是6月30日9:17,两者相差整整15天。”从音乐版权登记到平台上线记录,均能证明张碧晨女士是《年轮》的首唱者。”声明里逐条列出的时间线,像一把精准的尺,丈量着”原唱”二字的重量。
汪苏泷的回应却出乎所有人意料。这位以”温柔创作人”形象深入人心的歌手,没有选择解释自己作为词曲作者的著作权,反而用”收回全部授权”的方式划清界限。”我们本不愿卷入纷争,但当作品被当作流量工具反复消费,收回授权是对音乐最基本的尊重。”声明中”反复消费”四个字,藏着创作者的痛心。
被撕裂的”年轮”:从舞台默契到公开对立
这场争议最令人唏嘘的,是两人曾经的羁绊。
2024年9月28日的天津体育馆,汪苏泷在演唱《年轮》时,特意走向嘉宾席牵起张碧晨的手。”这首歌有你唱,才完整。”他对着台下三万观众笑言。当时镜头扫过张碧晨微红的耳尖,粉丝们在弹幕刷屏”双向奔赴”——谁能想到,这场被粉丝称为”年度最甜互动”的舞台,会成为两人关系恶化的注脚?
事实上,《年轮》的诞生本就带着温暖的底色。2014年,汪苏泷在创作时偶然听到张碧晨试唱的demo,当场决定为她量身调整旋律。”她的声线里有故事感,能把’岁月流转’的沧桑感唱出来。”多年后接受采访时,汪苏泷仍这样评价搭档。而张碧晨也多次在采访中提到:”苏泷的作曲让这首歌有了灵魂。”
当音乐沦为流量战场
这场风波的本质,早已超越了”原唱”与”创作者”的身份之争。
据知情人士透露,双方在事件发酵前曾有过多次沟通。”汪苏泷团队希望明确创作者权益,张碧晨团队则强调首唱的重要性,但根本矛盾在于第三方对作品的不当解读。”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分析,”网红的言论恰好触发了双方的敏感点,最终演变成了一场没有赢家的战争。”
更令人担忧的是,《年轮》的遭遇并非孤例。近年来,随着短视频平台的兴起,经典歌曲常因断章取义的传播、片面的版权解读陷入争议。当”原唱””翻唱””二次创作”的边界被流量模糊,当音乐本身的艺术价值让位于话题度,我们失去的不仅是一首歌的纯粹,更是整个音乐行业的底线。
截至发稿,《年轮》在各大音乐平台的热度仍在攀升,但评论区已难见当初的感动。有网友留言:”以前听《年轮》会想起毕业季的散伙饭,现在只记得两个艺人在打嘴仗。”这或许是对这场风波最尖锐的注脚——当音乐沦为流量的筹码,我们失去的,是那些藏在旋律里的纯粹感动。
此刻,距离《年轮》问世已过去十年。它曾见证过无数人的青春,记录过时光的流转,却在某个网红的随意评论里,在两张措辞激烈的声明中,裂开了一道难以修复的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