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赛飞:从戏梦浮生到岁月鎏金,她的美是时光淬炼的诗

“如果有人追,我一定就嫁了,可惜没有人追。”
这句话从”国宝级演员”何赛飞口中说出时,带着几分岁月沉淀的怅惘,却又藏着几分少女时代的天真。人们总说她”美得让人不敢靠近”,可鲜少有人知道,这份惊艳时光的容貌背后,藏着一颗怎样炽热而坚韧的灵魂——她用半生时光,在戏里戏外写就了一段关于破茧、关于坚守、关于爱的传奇。

破茧:戏台上的光,照亮破碎的童年

1963年,何赛飞出生在浙江舟山一个普通家庭。4岁那年,父母感情破裂的裂痕如利刃划开家庭的温暖,母亲带着姐姐远走他乡,只留下年幼的她与父亲相依为命。
父亲是码头工人,粗粝的手掌却能捧出最柔软的爱。为了让女儿不被孤独吞噬,他每天收工后便背着小赛飞去戏园子听戏。越音袅袅里,”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在她心里种下一颗种子;”黛玉葬花”的水袖翻飞间,她看见另一种人生的可能。

“阿囡,你看那些唱戏的姑娘,多体面。”父亲指着台上甩袖的青衣,眼里闪着光。11岁那年,何赛飞考入浙江岱山越剧团,从此与水袖、云肩结下不解之缘。
剧团的训练苦得惊人:清晨五点吊嗓子,寒冬腊月赤脚踩在冰地上压腿,唱错一句要罚抄十遍戏文。可她像块海绵,拼命吸收着一切。18岁那年,她在《终身大事》里饰演女主角,一颦一笑间尽是灵秀;次年《送花楼会》的演出更让她被浙江小百花越剧团相中,从此在越剧界崭露头角。

命运的转折发生在1986年。23岁的何赛飞正在排练厅练《五女拜寿》,突然接到医院电话——父亲被确诊癌症晚期。她疯了一样赶到医院,握着父亲枯瘦的手,听着他用最后力气说:”阿囡,戏要坚持唱下去……”
那夜,她在医院走廊哭到窒息。可第二日,她擦干眼泪继续登台,水袖舞得比往日更用力,唱腔里浸着血泪。父亲走后,那个曾说”要护女儿周全”的男人,终究没能等到她拿大奖的那天。但他说过的”戏要坚持唱”,成了她往后人生最坚定的注脚。

绽放:从”梅珊”到影后,她的美是演技的锋芒

1991年,张艺谋为《大红灯笼高高挂》选角。试镜现场,何赛飞穿着素色旗袍走进来,连空气都因她的美貌微微震颤。导演组原本担心”太惊艳的角色撑不住”,可当她演完”梅珊掀门帘”的片段——眼尾微挑的狡黠,指尖拂过红绸的娇憨,转身时裙裾扬起的弧度——在场所有人都知道:就是她了。

为了演好三姨太梅珊,她在大观园里住了整整一个月。观察姨太太们如何端着茶盏说闲话,如何在深夜独自抹眼泪,如何在老爷面前强颜欢笑。拍”捶脚”那场戏时,她反复琢磨梅珊得宠时的雀跃与不安,最后呈现的版本里,捶脚声里藏着少女的娇憨、对爱的渴求,还有对命运的隐忧。
电影上映后轰动全国,何赛飞的名字第一次被全国观众记住。可她没被”美人”的标签困住——次年,她凭借《敌后武工队》斩获百花奖;1996年,她接下陈凯歌的《风月》,饰演的”如意”在旧时代的枷锁里挣扎,连戛纳评委都为她的演技惊叹。

这时的何赛飞,美得更有力量了。她不是花瓶,而是用演技把每个角色都刻进观众心里的演员。正如她后来所说:”漂亮是老天爷给的礼物,但演员的魅力,得靠自己在戏里’熬’出来。”

守护:戏外的烟火,是他给的温柔

可再耀眼的明星,也有软肋。
何赛飞曾在采访里坦言:”年轻时总觉得,这么多人追着我拍戏,怎么就没人追我呢?”她的美貌像一层透明的玻璃罩,既让她被注视,也让她与人群保持着距离。直到遇见杨楠——那个在越剧团教她吊嗓子的老师之子。

两人相识时,何赛飞刚满18岁。杨楠话不多,却总在她练功累到瘫坐时递上一杯温水;她为角色纠结时,他会搬个小马扎坐在旁边,认真听她讲戏里的故事。”他不像别人那样只看我的脸,他看得见我心里的戏。”多年后,何赛飞提起初恋,眼里仍有星光。

1988年,两人结婚。婚礼很简单,杨楠穿着洗得发白的蓝布衫,何赛飞戴着父亲留下的银簪。婚后,杨楠主动承担起所有家务,让她安心排戏;她走红后片约不断,他就推掉自己的工作,当起”全职家属”。

1998年,35岁的何赛飞生下儿子。为了陪伴孩子,她息影两年。可娱乐圈的更新速度远超想象——当她复出时,市场上早已是”小花”们的天下。她试着接妈妈、奶奶的角色,起初很不适应:”我明明还能演少女,可导演说’观众不信’。”

那段日子,她常对着镜子发呆。直到有天,丈夫端来一碗热汤:”你演妈妈怎么了?当年演林黛玉你能哭,现在演母亲,把那种心疼、那种牵挂演出来,一样动人。”

这句话点醒了她。她开始观察身边的女性——菜市场里为孩子挑菜的妈妈,医院里守着病床的母亲,公园里陪孙辈玩耍的奶奶。她把这些真实的生活细节揉进戏里,于是观众看到《娘家的故事》里的何赛飞,哭起来像极了邻居家操心的阿姨;《步步惊心》里的她,连一个擦眼泪的动作都带着岁月的温度。

重生:戏梦再圆时,她活成了自己的光

2022年,60岁的何赛飞接到了《追月》的剧本。
这是一部讲述越剧名伶戚老师一生的电影。导演问她:”敢不敢演?”她盯着剧本看了三遍,最后说:”敢。”因为她太懂这种”为理想燃烧”的痛与快乐——就像她自己,为了越剧放弃了安稳,为了家庭放下了巅峰期的事业,却又在戏里找回了生命的意义。

拍摄时,她把自己关在越剧团半个月,跟着老演员学身段、练唱腔。有一场”舞台独白”的戏,她要求重拍27次。导演劝她:”差不多就行,您都60岁了。”她却红了眼:”戚老师在台上唱了一辈子,她的遗憾、她的骄傲,都得让观众看见。”

影片上映后,何赛飞凭借”戚老师”一角斩获天坛奖、金鸡奖。领奖台上,她捧着奖杯泣不成声:”我小时候总羡慕那些能在台上发光的人,现在才明白,演员的光,是观众给的。”

如今的何赛飞,依然活跃在荧幕上。她不再执着于”女主角”的头衔,而是享受每个角色的独特性。出席活动时,她会穿素色的旗袍,戴珍珠耳环,优雅得像从旧时光里走出来的女子。

有人问她:”后悔吗?为了家庭错过事业黄金期。”她笑着摇头:”我有过遗憾,但现在很幸福。杨楠陪我走过了最艰难的日子,儿子也理解妈妈的付出。至于事业……”她顿了顿,眼里闪着光,”只要观众还需要我,我就一直演下去。”

从破碎的童年到戏梦浮生,从”无人敢追”的美人到”金鸡影后”,何赛飞的人生像一出跌宕起伏的越剧。她的美,从来不是停留在表面的惊艳,而是在岁月里沉淀的坚韧,在戏里戏外燃烧的热爱,以及在平凡生活中守护的幸福。

正如她在一次采访中所说:”演员的魅力,不在脸蛋是否年轻,而在能否把人生的酸甜苦辣都酿成戏里的养分。至于爱情……”她望向台下的丈夫,嘴角扬起温柔的笑,”最好的爱情,是有人愿意陪你从戏梦走到烟火,从青春守到白头。”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