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雨锶:在《恶意》的迷雾里,看见善良的底色

当《光影星播客》的镜头对准陈雨锶时,她刚结束电影《恶意》的全国路演。镜头里的女孩穿着简单的白衬衫,长发松松地挽在脑后,说起新角色李悦时,眼神里有藏不住的认真。”这个护士身上有太多被误解的碎片,就像我们每个人在网络世界里的样子 —— 别人只看到一角,就敢拼凑出整个真相。”

一、《恶意》:当碎片被拼凑成利刃

电影《恶意》的开场,是滨江三院顶楼坠落的两具躯体。资深媒体人叶攀的报道像投入湖面的石子,让护士李悦的人生泛起惊涛骇浪。她被贴上 “嫌疑人” 的标签,照片被模糊处理后配上刺眼的标题,网络评论区里,”杀人凶手”” 蛇蝎心肠 ” 的字眼像冰雹般砸来。

“李悦的故事最让我心痛的,是她连辩解的机会都没有。” 陈雨锶说起角色时,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咖啡杯沿。为了贴近护士形象,她特意去医院见习了两周,跟着护士长查房、配药、记录体征。”我见过护士们下班后累得瘫在休息室,也见过她们偷偷给贫困患者塞早餐钱。这些日常的温暖,在网络的放大镜下,常常会被曲解成别有用心。”

片中最扎心的一场戏,是李悦在医院走廊被患者家属围堵。有人朝她扔矿泉水瓶,骂她 “披着白大褂的恶魔”,她攥着病历本的手青筋暴起,却始终没说一句话。”拍摄那天我哭了很久,” 陈雨锶说,”李悦不是不想辩解,是她知道,在情绪的洪流里,任何解释都会被当成狡辩。就像现实里,我们看到一段掐头去尾的视频,就敢断定谁是好人谁是坏人。”

她特意提到电影里的一个细节:李悦的储物柜里藏着一本画满涂鸦的笔记本,上面有她给住院小朋友画的卡通画,有被抢救患者家属写的感谢信。”这些碎片本该拼凑出一个善良的人,可媒体和网络只选了最锋利的那块 —— 她在坠楼事件前和死者有过争执。” 这种选择性呈现,恰是 “恶意” 最隐蔽的形态。

二、善良的底色:在角色里照见现实

“善良的人,底色永远不变。” 这是陈雨锶反复强调的一句话。在她看来,李悦的可贵之处,在于经历了全网唾骂、医院停职、家人误解后,依然会在雨夜把流浪猫抱回家,依然会在看到有人晕倒时下意识冲过去做心肺复苏。

为了捕捉这种 “底色”,她在表演时设计了很多细微的动作:给患者打针前会轻轻吹一下针管,走路时习惯性地让患者走在内侧,紧张时会下意识地整理护士服的领口。”这些小动作是刻在骨子里的职业习惯,也是善良的本能。就像现实里,有人会因为一个人做错事就否定他的全部,但真正的人性,从来不是非黑即白的。”

拍摄期间,陈雨锶遇到过一件让她印象深刻的事。有天收工后,她看到剧组场务大叔在帮清洁工阿姨搬沉重的垃圾桶,”前几天我还听人说他脾气差、爱吵架,但那一刻我突然明白,李悦说的 ‘ 底色 ‘ 是什么 —— 是那些藏在碎片之下,不被看见的温柔。”

这种对人性的思考,让她在解读 “恶意” 时多了一层通透。”电影里的恶意,不是谁天生坏,而是我们太容易用自己的偏见去解读别人。就像叶攀记者,她以为自己在追寻真相,却没意识到笔下的文字会变成刺向无辜者的刀。” 这让她想起自己偶尔看到的网络争议,”有时只是一张照片、一段录音,就能让一个人被钉在耻辱柱上,可真相往往比我们看到的复杂得多。”

三、从李悦到女警:用角色传递声音

结束《恶意》的拍摄后,陈雨锶马不停蹄地投入到新剧《无声的回响》中。这次,她饰演的是一位为聋哑人发声的女警。”这个角色和李悦很不一样,李悦是被声音伤害的人,而女警是帮别人发出声音的人。”

为了演好这个角色,她专门学了三个月手语,还去聋哑学校做志愿者。”有个听障小朋友跟我说,他最怕别人说 ‘ 你不说我怎么知道 ‘,其实他们有很多表达方式,只是我们没用心看。” 这让她想起《恶意》里的李悦,”很多时候,我们不是听不到别人的声音,是根本没给过对方开口的机会。”

在 “光影绽放中国行” 活动中,担任云南昭通星推官的经历,更让她体会到 “被看见” 的意义。”昭通有很多非遗手艺,那些绣娘的作品美得让人震撼,可很少有人知道。就像李悦的善良,就像聋哑人的诉求,它们需要被看见,而不是被忽略、被曲解。”

采访接近尾声时,窗外的阳光刚好落在陈雨锶的脸上。她说自己特别喜欢《恶意》结尾的一个镜头:李悦重新穿上护士服,在医院的走廊里慢慢走着,阳光透过窗户在她身上投下斑驳的光影。”那束光就像善良的底色,不管经历过多少风雨,它始终都在。”

如今,《恶意》仍在影院热映,陈雨锶希望观众走出影院时,能多一份思考:”也许我们每个人都曾无意间释放过恶意,也都曾被别人的恶意伤害过。但重要的是,我们可以选择停下来,看看完整的真相,听听对方的声音。毕竟,善良的底色,从来都不怕被看见。”

就像她饰演的李悦,在迷雾散尽后,依然选择带着伤痕前行 —— 因为真正的善良,从不是完美无缺,而是历经风雨后,依然愿意相信光、成为光。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