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钢铁伙伴”叩响人类社会的大门:2025WAIC上的人形机器人进化观察

2025年7月的上海世博展览馆,蝉鸣与机械运转的轻响交织成夏日的独特韵律。当参观者穿过”智联世界”的巨幅标语,首先撞入视野的不是传统展台的玻璃柜,而是一群”钢铁伙伴”——它们或随着音乐整齐划一地跳着街舞,关节处的金属关节闪着冷光;或端着热气腾腾的咖啡穿梭在人群中,遇到孩童突然伸出的手会灵活绕开;更有甚者,能蹲下来与坐轮椅的老人平视,用温和的合成音询问:”需要帮您调整座椅角度吗?”

这是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最具烟火气的角落——H3馆的”具身智能机器人展区”。如果说去年此时,人形机器人还像实验室里的”精密标本”,今年它们已活脱脱成为展会上的”人气王”。从宇树机器人在春晚上以一段流畅的舞蹈引爆全网,到今年参展企业数量同比激增230%,这个曾被视为”科幻概念”的领域,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叩响人类社会的大门。

“会成长”的机器人:从”工具”到”伙伴”的跨越

“能帮我背包吗?很重的哦。”面对记者的即兴提问,某品牌机器人展商笑着回应:”它的负重能力是普通成年男性的1.5倍,而且不会喊累——不过要是您硬要给它塞20公斤的行李,它的平衡算法可能会报警哦。”这段对话引发现场一阵轻笑,却也折射出人形机器人的核心价值:它们不仅是执行指令的工具,更被期待成为能感知需求、适应场景的”生活伙伴”。

在展区另一侧,智元机器人的”小元”正扮演着”万能助手”:为参观者引路时,会根据人流自动调整步速;遇到行动不便的老人,会主动降低高度保持平视;甚至在工作人员演示”突发状况”时——模拟打翻水杯,它能迅速识别液体扩散轨迹,用最快的路径绕过湿滑区域。”我们的目标是让机器人像三岁孩子一样学习。”展商解释道,”不是预设程序的’提线木偶’,而是通过持续与环境交互,逐步建立对物理世界的理解。就像教孩子认杯子,不仅要告诉它’这是杯子’,还要让它摸过陶瓷的凉、感受过玻璃的滑,甚至见过杯子摔碎的样子。”

这种”成长型”能力,在家庭服务场景中尤为关键。现场一款名为”小暖”的家庭机器人,正在模拟”照顾独居老人”的场景:早晨7点,它会根据老人的睡眠监测数据调整叫醒方式——轻声播放老伴生前最爱的评弹;发现老人忘记服药,会用温热的蜂蜜水送服;下午检测到老人长时间静坐,便打开投影仪播放老家的田园风光。”这些动作的背后,是200万小时的家庭场景数据训练。”研发负责人坦言,”但现实比实验室复杂得多——比如老人突然打翻热粥,机器人需要在0.3秒内判断是先关煤气还是先扶老人,这种决策能力还在不断迭代。”

“长高”的挑战:当物理限制撞上技术野心

尽管人形机器人已能完成诸多基础任务,但在”更像人”的道路上,技术瓶颈依然明显。星动纪元此次带来的”星动L7″,以171厘米的身高成为全场”巨人”。这个比普通成年人还高的机器人,每走一步都需要精密的计算:腿部关节的扭矩要同时兼顾稳定性与灵活性,手指末端的力控精度需达到0.1牛——相当于能捏起一片树叶而不破损。

“身高每增加10厘米,研发难度呈指数级上升。”星动纪元展台负责人赵佳琪指着L7的手指关节解释,”传统130厘米的人形机器人,手臂长度与躯干比例协调,抓握动作相对容易;但L7的手臂长达70厘米,要让五根手指独立完成拧瓶盖、敲键盘等精细操作,需要VLA大模型的支持——它融合了视觉、触觉、语言理解等多模态数据,相当于给机器人装了个’超级大脑’。”她透露,为了训练L7的”手眼协调”,团队曾带着它在真实工厂环境里”打工”:在3C车间组装零件、在实验室摆弄精密仪器,但很快发现,工厂的标准化环境与真实生活的多样性存在巨大鸿沟。”比如在办公室场景,纸张可能被风吹皱,咖啡杯可能沾着水渍,这些在实验室没遇到的变量,会让机器人的成功率从98%暴跌到70%。”

这正是整个行业的痛点:具身智能机器人的”学习”需要海量真实场景数据,但单一企业难以覆盖所有生活场景。正如商汤科技技术专家谭杰所说:”就像学生只学课本不够,要接触社会才能真正成长。”为此,商汤发布了”悟能”具身智能平台,基于多年积累的真实世界环境数据,为机器人构建了一个”平行训练场”——从早高峰地铁站的拥挤人潮,到菜市场的鸡飞狗跳,从暴雨天湿滑的台阶到雪后结冰的路面,这个虚拟平台能模拟上万种”意外状况”,让机器人在”安全试错”中提升应变能力。

开源与共生:一场关于”智能生态”的突围

如果说技术突破是机器人的”硬实力”,那么生态共建则是其融入社会的”软支撑”。在WAIC现场,多家企业不约而同地提到”开源”二字——智元机器人开源了业界首个具身智能操作系统,向下兼容各类硬件,向上开放技能接口;影眸科技则呼吁”给新兴行业更多包容”,希望通过数据共享降低中小企业的研发门槛。

“这就像智能手机的生态。”蜜度研发副总裁王昉打了个比方,”没有开发者为iOS和安卓写应用,手机不过是块昂贵的砖头。具身智能机器人要真正走进生活,也需要无数开发者为其开发’技能插件’——可能是帮医生递手术器械的专用程序,可能是教小朋友弹钢琴的互动模块,甚至是根据主人心情调整香薰味道的情绪算法。”她透露,蜜度正在构建政务知识库,通过自主上传数据的方式,每日将增量信息同步给合作伙伴,”政务场景需要的不仅是通用能力,更需要对政策文件、群众需求的深度理解,这种垂直领域的知识共享,能让机器人更快’接地气’。”

从实验室到生活场,从单一功能到生态共建,具身智能机器人的进化之路,本质上是一场”人与机器”的重新定义。当它们学会在真实世界的不确定性中成长,当技术瓶颈被开源生态逐步破解,我们或许终将看到这样的场景:清晨,机器人帮你整理好上班的公文包;午后,它陪独居的老人在小区散步,顺便帮邻居取个快递;傍晚,它根据全家人的体检报告,自动生成下周的健康食谱……这些曾只存在于科幻电影中的画面,正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生态的完善,逐渐照进现实。

正如星动纪元赵佳琪在展会结束时所说:”我们不是在造机器人,而是在造’未来的家人’。这条路很长,但每一步都值得。”当钢铁与代码开始学习人类的温度,当智能与情感逐渐交织共生,或许不久的将来,我们会习惯这样的对话:”机器人,帮我把阳台的绿萝搬进来吧——对了,它最近叶子有点黄,记得查查是不是该施肥了。”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