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的上海世博展览馆,因一场全球人工智能盛会而热度空前。当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拉开帷幕,位于H3展区的“人形机器人专区”率先掀起高潮——超过150台形态各异的人形机器人集中亮相,机械关节的精密转动、自然流畅的人机交互、多场景适配的灵活表现,让现场观众不时发出惊叹。而在这一片“机器人军团”中,“浦东制造”的身影尤为耀眼:从技术底座的夯实到产品矩阵的完善,从生态共建的突破到商业化落地的加速,浦东人形机器人正以“硬核实力”与“创新温度”,向全球展示着中国具身智能产业的领跑姿态。

技术底座:从“开源公版”到“训练场生态”,筑牢具身智能发展基石
在WAIC现场,国家地方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简称“国地中心”)展台前围满了技术爱好者。这里陈列的“青龙”系列人形机器人,堪称浦东在具身智能领域的“技术标杆”。
作为全球首款全尺寸开源公版人形机器人,“青龙”的每一次迭代都牵动着行业目光。本届大会上,“青龙3.0版”以“算力背包”为最大亮点——这款集成了5G通讯链路、北斗高精度定位与昇腾AI算力模组的“移动智能终端”,彻底改写了人形机器人在室外场景下的感知边界。现场工作人员演示时,青龙3.0在模拟园区中自主避障、识别动态障碍物,其定位精度较上一代提升40%,复杂光照下的环境理解能力显著增强。“过去人形机器人在室内‘大显身手’,但一到户外就‘发怵’;现在有了‘算力背包’,它们能像人类一样‘看’清道路、‘算’准路径,真正走向开放场景。”国地中心研发总监邢伯阳解释道。
更值得关注的是,国地中心此次带来了覆盖双足、轮臂两大技术路线的完整产品矩阵——“青龙Pro”主打工业巡检的高负载能力,“青龙Lite”聚焦轻量化服务场景,“青龙Wheel”则以轮式结构拓展长续航优势。这些产品的背后,是“高性能通用平台+垂直场景应用”的清晰架构,从核心技术研发到商业化落地的全链条闭环已初步成型。
如果说“青龙”系列是浦东人形机器人的“硬件名片”,那么同期发布的“国产化核心组件”与“通用具身智能开发平台”则是“软件引擎”。前者解决了“卡脖子”难题,实现了从伺服电机、减速器到传感器的全链条自主可控;后者则像“乐高式”开发工具,让开发者能快速调用算法、模型与接口,大幅降低具身智能应用的门槛。
为加速技术落地,国地中心还联合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百度智能云、华为云等七家单位签署协议,共同构建“人形机器人训练场合作生态”。这个位于张江的全国首个异构训练场,不仅能模拟工厂、商场、医院等百余种真实场景,更能通过数据共享、算法共研,推动“训练场”模式向全国复制。“就像自动驾驶需要大量路测数据,人形机器人的‘智能’也需要在千万次‘试错’中成长。训练场的开放,就是要让更多企业、高校共享资源,让技术创新不再‘闭门造车’。”邢伯阳说。
产品突围:从“主论坛嘉宾”到“可拥抱的伙伴”,人机交互迈入“有温度”时代
如果说技术底座是“幕后功臣”,那么展台上的“明星产品”则是浦东人形机器人的“前台名片”。其中,智元机器人的“灵犀X2”无疑是最受瞩目的“流量担当”——它不仅是WAIC创办以来首位以“嘉宾”身份登上主论坛的机器人,更用一场“有思想、有温度”的对话,重新定义了人机交互的边界。

“机器人是工具还是伙伴?”“人机协作的核心挑战是什么?”在主论坛的聚光灯下,灵犀X2与联合创始人彭志辉的对谈丝滑流畅:它能精准捕捉提问中的情感倾向,用自然的口语化表达回应;当讨论到“深度对话耗电”时,它甚至“吐槽”:“下次对话前,可以先让我充个电吗?”现场笑声与掌声交织,让人几乎忘记这是一台“机器”。
这场“破圈”对话的背后,是智元“灵渠OS”开源操作系统的支撑——作为业界首个具身智能操作系统参考框架,它能整合视觉、触觉、语音等多模态感知,让机器人更“懂”人类的意图;而灵犀X2的“出圈”,更源于其对“人”的深度关注:从更自然的肢体动作到更拟人化的对话逻辑,它证明人形机器人不再是“冰冷的工具”,而是能与人类共情、协作的“伙伴”。
这份“温度”,同样体现在傅利叶智能的展台上。其最新发布的人形机器人GR-3,以“可以抱一抱”的设计颠覆了传统机器人形象:柔肤质感的软包覆材、贴合人体的关节弧度、能感知压力的触觉反馈,让它在现场演示“递水杯”“扶老人”时,动作轻柔得像家人。“具身智能的终极目标是‘服务于人’,所以我们不仅要让机器人‘会干活’,更要让它‘懂关怀’。”傅利叶创始人顾捷表示。除了GR-3的“情感交互”突破,傅利叶还展示了升级后的“具身智能康复港”——以GRX系列康复机器人为核心,融合大模型与精准运控技术,它能扮演导诊员、认知训练师、运动康复教练等角色,为患者提供从诊断到康复的全周期服务。“过去康复训练靠‘人力’,现在有了机器人,既能保证训练的精准度,又能减轻医护压力。”现场工作人员介绍道。
生态扩容:从“技术领跑”到“产业集聚”,浦东成全球机器人“创新磁场”
WAIC的热闹,不仅来自现有产品的展示,更来自新力量的加入。在展会首日,卓益得机器人宣布将总部迁入张江机器人谷,并推出“行者三号”双足人形机器人,为浦东“人形机器人军团”注入新动能。
“张江机器人谷是全球机器人产业的‘创新高地’,这里有顶尖的技术团队、完善的产业链配套,还有政策与人才的支持。”卓益得联合创始人张一凡表示。作为专注双足机器人研发的“生力军”,“行者三号”以“轻”与“韧”为核心卖点:身高1.7米、体重仅38公斤(较行业同级轻20%),依托肌腱仿生驱动技术,行动灵活如人类;动态耦合节能技术让其续航达6小时,可胜任工厂巡检、家庭服务等长时间任务;30个主动自由度(不含手部)的配置,更使其动作接近人类水平。“我们计划在张江完成稳定版本迭代后,加速推进规模化生产,让‘行者三号’尽快走进实际场景。”张一凡透露。
从国地中心的“技术底座”到智元的“交互革命”,从傅利叶的“服务创新”到卓益得的“新军入列”,浦东人形机器人产业正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生态格局。更值得关注的是,这种生态不仅限于企业间的竞争,更体现在“产学研用”的深度融合:高校实验室的技术成果通过训练场快速转化,企业的场景需求反哺高校研究方向,国际专家的思想碰撞激发创新灵感……正如一位参会专家所言:“WAIC不仅是展示窗口,更是产业生态的‘催化剂’。在浦东,我们看到了具身智能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从‘概念’落地‘生活’的完整路径。”
当机器人“懂你”,一个更智能的未来正在到来
从“能走路”到“会思考”,从“执行指令”到“主动服务”,WAIC 2025上的浦东人形机器人,正用技术创新与场景落地,勾勒出一个“人机共融”的未来图景。这里的每一台机器人,都是具身智能发展的“缩影”;每一次突破,都为中国在全球机器人产业竞争中赢得了“话语权”。
正如国地中心负责人所说:“人形机器人的终极价值,不是替代人类,而是赋能人类——让危险的工作更安全,让繁琐的服务更高效,让孤独的生活更有温度。”在浦东这片创新热土上,“机器人军团”的故事才刚刚开始。随着技术底座的持续夯实、生态合作的不断深化、应用场景的加速拓展,我们有理由相信:属于人形机器人的“黄金时代”,已经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