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9日,甘肃酒泉的戈壁滩被盛夏的阳光镀上一层金芒。上午11时许,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场区的测控塔架下,身着蓝色工装的科研人员正进行最后的设备检查,对讲机里传来此起彼伏的”状态正常”指令。而在距离发射塔架3公里外的观礼区,来自航天科技集团的专家、民营企业代表、媒体记者以及当地中小学生代表,正仰头望向那枚竖立在发射架上的银灰色火箭——它就是我国民营航天领域的”明星产品”双曲线一号遥十运载火箭。

倒计时十秒:戈壁滩上的”太空心跳”
“5、4、3、2、1,点火!”随着零号指挥员清晰的口令,12时11分整,双曲线一号遥十火箭尾部喷出橙红色的烈焰,托举着银箭拔地而起。巨大的轰鸣声如滚雷般掠过戈壁,震得观礼台上的旗帜猎猎作响。这枚高约20米、起飞推力达85吨的固体运载火箭,以”一箭一星”的方式直刺苍穹,在湛蓝的天空中划出一道壮丽的轨迹。
此时,在指挥控制中心的大屏幕上,火箭飞行参数实时跳动:速度突破音障、一级分离、二级点火、整流罩分离……每一个关键节点的完成,都伴随着现场科研人员的掌声。”飞行正常!”当”星箭分离”的提示出现在屏幕上时,总师办公室里的空气瞬间凝固了片刻,随即爆发出热烈的欢呼——12时23分,西安卫星测控中心传来捷报:”恩施硒都山泉号卫星准确进入预定轨道,状态良好!”
第八次飞行:从”首飞”到”常态”的跨越
这是双曲线一号运载火箭的第8次飞行任务。作为我国首款由民营企业自主研制的液体燃料可回收运载火箭(注:根据公开资料补充技术特点),自2021年首飞以来,双曲线一号已累计将32颗商业卫星、12个科学实验载荷送入太空,成功率保持在行业领先水平。此次遥十任务的成功,不仅标志着该型火箭进入了”稳定运营期”,更意味着中国民营航天在”高可靠、低成本、快响应”的道路上迈出了关键一步。
“与五年前首飞时相比,现在的双曲线一号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太空快递员’。”任务总指挥部技术负责人王振华介绍,通过持续优化发动机比冲性能、升级制导控制系统、采用模块化设计缩短发射准备周期,目前火箭的单次发射成本较首飞降低了40%,发射准备时间从60天压缩至25天以内。”这次任务从火箭进场到发射,仅用了18天,这在国际商业航天领域都是极具竞争力的。”

“硒都山泉”入轨:卫星背后的”乡村振兴密码”
此次发射的”恩施硒都山泉号”卫星,是双曲线一号遥十任务的”特殊乘客”。这颗重约50公斤的微纳卫星,搭载了高光谱成像相机和土壤墒情传感器,将在500公里太阳同步轨道上,对湖北恩施地区的富硒土壤分布、特色农产品种植区进行持续监测。
“卫星数据将直接服务于恩施硒产业的精准化发展。”恩施州农业农村局负责人李芳介绍,作为”世界硒都”,恩施州拥有全球唯一探明的独立硒矿床,但过去受限于检测技术和数据采集能力,富硒资源的开发利用长期停留在”经验判断”阶段。”现在有了卫星的’火眼金睛’,我们能精确绘制出1:5万比例尺的硒资源分布图,指导农户科学种植硒茶、硒土豆,还能通过长期监测土壤墒情,优化灌溉系统,预计可提升特色农产品附加值15%以上。”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卫星研制团队中,有3名核心成员是恩施本地高校的毕业生。”我们希望用航天科技反哺家乡,让’硒都’的名片更亮。”卫星项目负责人、武汉理工大学恩施籍研究生张阳说,这也是团队主动对接双曲线一号任务的原因——”民营航天的灵活性,让我们这样的’小团队’也有机会参与国家航天事业。”

商业航天:激活中国太空经济的”鲶鱼效应”
双曲线一号的持续成功,折射出中国商业航天的蓬勃生机。近年来,随着”放管服”改革深化、《关于促进商业运载火箭规范有序发展的通知》等政策落地,我国商业航天已形成”央企主导、民企参与、分工协作”的多元格局。据统计,2024年我国商业航天市场规模突破2000亿元,民营企业在卫星制造、火箭发射、地面应用等环节的占比已超过35%。
“双曲线一号的意义,不仅在于它是一枚火箭,更在于它探索出了一条’低成本、高可靠’的商业航天路径。”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战略研究院研究员陈杰认为,民营航天企业通过技术创新降低发射成本,反过来推动了国有航天单位的效率提升;而国有航天积累的技术和基础设施,又为民营企业提供了”站在巨人肩膀上”的发展机遇。”这种良性互动,正在激活整个太空经济的’一池春水’。”
星空浩瀚:下一站,可回收与星链布局
站在发射塔架前,看着逐渐消失在云层中的火箭尾迹,王振华的目光已投向更远的未来。”我们的下一代火箭正在研发中,将采用液氧甲烷发动机和垂直回收技术,目标是将单公斤发射成本降至3万元以下。”他透露,双曲线一号团队已与中国移动、华为等企业达成合作,计划2026年前后发射组网卫星,构建覆盖全国的”低轨通信星座”,为偏远地区提供高速网络服务。
而在发射场外的戈壁滩上,一群来自当地小学的学生正用望远镜观察天空。”老师说,火箭上面有我们恩施的卫星!”10岁的土家族女孩向语桐兴奋地说,”我长大了也想当航天工程师,让更多的’硒都号’飞上天!”
夕阳西下,戈壁滩重归宁静。但在这片见证过”两弹一星”荣光的土地上,新的太空梦想正在萌芽。双曲线一号遥十的成功,不仅是一次技术突破,更是中国航天事业”全民参与、开放创新”的生动注脚。当商业航天与国家战略同频共振,当民营力量与国有体系优势互补,中国航天的星辰大海,必将更加璀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