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的某个深夜,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的指控大厅里,工程师们的目光紧盯着屏幕上跳动的参数。此时,距离地面3.6万公里的地球同步轨道上,”天通二号03″通信卫星正以每秒3公里的速度平稳运行——它承载着全国超千万用户的卫星电话与物联网信号。突然,预警系统弹出一行红色提示:”预计23小时后,太阳活动区13697将爆发M级耀斑,伴随日冕物质抛射(CME)。”这不是科幻电影的片段,而是中国空间天气预报进入智能化时代后的日常一幕。而在这场”太空保卫战”中,扮演关键角色的,正是全球首个全链式空间天气AI预报模型——”风宇”。

太阳风暴:看不见的”数字杀手”
在人类依赖卫星网络的今天,空间天气的影响早已渗透到生活的每个角落。从手机导航的定位精度,到国际航班的航线规划;从电网的稳定运行,到航天器的在轨安全,太阳活动引发的磁暴、高能粒子流等空间天气事件,正成为数字时代的”隐形威胁”。
太阳活动具有约11年的周期,当前正值第25个太阳活动峰年,剧烈的日珥爆发、耀斑及日冕物质抛射(CME)频发。这些来自1.5亿公里外的能量释放,会引发地磁暴、电离层扰动等现象:卫星可能因高能粒子轰击出现单粒子翻转故障,导航信号因电离层电子密度异常出现”偏移”,甚至地面电网也可能因感应电流烧毁变压器。2003年”万圣节太阳风暴”曾导致全球卫星通讯中断,2015年一次强磁暴更让瑞典马尔默市部分区域断电数小时——这些案例都在警示:提升空间天气预报能力,已成为保障现代社会运行的关键课题。
然而,传统空间天气预报的瓶颈长期存在。空间天气涉及太阳大气、行星际空间、磁层、电离层等多个圈层的复杂耦合,其物理过程涵盖等离子体动力学、电磁辐射传输、带电粒子加速等多学科交叉,传统数值模型虽能模拟部分过程,但计算复杂度极高,难以满足实时预报需求;且各圈层模型独立运行,无法完整刻画”太阳-地球”因果链的动态关联,导致预报精度受限。
破局AI:从”各自为战”到”全链协同”
2025年7月26日,在上海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气象专会上,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国家空间天气监测预警中心)联合南昌大学、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发布的”风宇”模型,为这一困局提供了全新解法。作为全球首个全链式空间天气AI预报模型,”风宇”通过”物理模型+数值预报+人工智能”的三足协同模式,实现了从太阳风到电离层的全链路小时级快速预报,将我国空间天气预报能力推向国际领先水平。
全链路智能建模:打通”太阳-地球”因果链
传统空间天气AI模型多聚焦单一圈层(如仅预测电离层扰动),而”风宇”首次构建了覆盖太阳风、磁层、电离层的”端到端”AI模型体系,包含三大核心子模型:”煦风”(太阳风预测)、”天磁”(磁层响应)、”电穹”(电离层扰动)。这些子模型并非孤立运行,而是通过”链式训练结构”形成有机整体——”煦风”的输出作为”天磁”的输入,”天磁”的结果再输入”电穹”,最终形成从太阳活动到地球空间环境的完整预测链条。这种设计首次在AI层面复现了空间天气的物理因果关系,使模型能更真实地模拟太阳风暴的”传导-放大-影响”全过程。

智能耦合优化:让模型”学会协作”
为解决不同圈层模型间的”协同难题”,”风宇”创新性地引入”智能耦合优化器”。这是一个基于深度神经网络的多区域协同机制,通过动态调整各子模型的结构参数,并设计多任务损失函数(Loss1、Loss2…LossX),实现跨圈层模型的联合优化。例如,当”煦风”预测到太阳风速度将增至800公里/秒时,耦合优化器会实时调整”天磁”模型的磁层顶压缩系数参数,同时修正”电穹”模型中对电离层F层峰值的计算逻辑,最终输出更精准的全球电子密度分布预测。这种”1+1+1>3″的协同效应,使”风宇”在2024年两次强磁暴事件中,电离层电子密度总含量预测误差控制在10%以内,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自主可控算力:从”实验室”到”业务化”的跨越
模型的落地离不开算力与框架的支撑。”风宇”基于华为MindSpore Science科学计算套件开发,针对空间天气数据的特点(如3D时空网格、多物理场耦合),设计了张量并行、流水线并行等高效并行策略,并开发了适配3D数据的科学计算接口。在硬件层面,依托昇腾AI集群的强大算力,结合系统级高可靠设计与软硬件协同优化,”风宇”实现了训练效率的指数级提升——相比传统数值模型,其全链式训练时间从数周缩短至小时级,为实时业务预报提供了坚实保障。
天地一体:用”中国数据”喂养”中国模型”
“风宇”的卓越性能,离不开我国已建成的”天地一体化”空间天气监测体系的有力支撑。
在太空,”风云”系列卫星(如风云三号G星、风云四号B星)构成了多维度观测矩阵,既能监测太阳耀斑、日冕物质抛射,又能追踪行星际磁场、高能粒子流;”羲和号”太阳探测科学技术试验卫星以”双超”平台实现对太阳Hα波段的高分辨率成像,”夸父一号”则专注于全日面矢量磁像仪、莱曼阿尔法太阳望远镜等载荷,为模型提供了最前沿的太阳活动数据。
在地面,中国气象局布局的73个空间天气观测台站、”子午工程”沿东经120°和北纬30°铺设的31个台站(近300台专业设备),形成了覆盖全国的”立体探测网”,实时监测电离层电子密度、地磁扰动等关键参数。这些海量、多源、立体的观测数据,为”风宇”提供了”源头活水”——模型不仅能”吃”下数值模式生成的模拟数据,更能融合实际观测的”真实反馈”,通过持续学习不断提升预报精度。

更值得关注的是,”风宇”创新性地将数值模式数据与观测数据”双向验证”:一方面,用观测数据修正模型的初始条件;另一方面,用模式数据填补观测的时间与空间空白(如极区电离层的稀疏观测)。这种”数据互哺”机制,使模型在应对极端空间天气事件时表现出更强的鲁棒性。
从预报到防护:AI如何守护”太空资产”
“风宇”的价值,不仅在于”预测”,更在于”赋能”。其精准的预报能力已深度融入航天器设计、运行管理的全生命周期,为”太空资产”筑牢防护网。
在卫星设计阶段,工程师可依据”风宇”对未来5年太阳活动峰值的预测,估算卫星在轨期间可能承受的最大辐射剂量,从而针对性地优化屏蔽材料厚度、调整电子元件抗辐射等级。例如,某新型通信卫星通过”风宇”的预测数据,将辐射防护成本降低了20%,同时可靠性提升了15%。
在在轨运行阶段,”风宇”的短临预报(小时级)为卫星提供了”应急时间窗口”。2024年11月,一次强地磁暴导致近地轨道大气密度骤增,多颗低轨卫星面临轨道衰减加速的风险。”风宇”提前3小时发出预警,地面运控部门据此调整卫星推进剂使用策略,通过”抬升轨道”操作避免了燃料过早耗尽,确保了卫星寿命。类似案例已累计超过50次,挽回直接经济损失超亿元。
在空间科学研究领域,”风宇”更成为揭示空间天气物理机制的”数字实验室”。科研人员通过模型模拟不同太阳活动场景下的磁层-电离层耦合过程,发现了此前未被观测到的”磁层顶波动向电离层传播”的新现象,相关成果已被《自然·天文学》收录。
未来已来:从”云端大模型”到”星上边缘智能”
“风宇”的发布,标志着我国空间天气预报从”经验驱动”迈向”智能驱动”的新纪元。但它并非终点——正如国家卫星气象中心主任王劲松所言:”空间智能的终极目标,是让AI更靠近应用现场。”
当前”风宇”运行于地面云端,依赖强大的算力支持;而随着卫星载荷能力的提升,未来的重要方向是将AI能力”下沉”至星上,实现”星上自主决策”。例如,在卫星平台集成轻量化AI芯片,通过星载模型实时分析星上传感器数据,自主调整工作模式(如切换观测波段、关闭非必要载荷),降低对地面指令的依赖,提升应对突发空间天气的效率。
这一愿景的实现,需要解决模型轻量化、端侧推理优化、星载系统高可靠性等关键技术。可以预见,随着”风宇”等模型的演进,AI将与航天技术深度融合,为人类探索星辰大海提供更智能、更安全的”护航方案”。
从”风云”卫星到”风宇”模型,从地面观测到星上智能,中国在空间天气领域的突破,不仅是技术的跨越,更是”科技为民”理念的生动实践。当AI为”太空天气”装上”智慧大脑”,我们守护的不仅是卫星与电网,更是数字时代每一个人的”太空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