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2日上午9时15分,随着一声悠长的汽笛划破琼州海峡的晨雾,“信海16”号客滚船缓缓驶离海口市秀英港泊位,载着328名旅客和12辆货车向广东徐闻方向驶去。这标志着受今年第6号台风“韦帕”影响停航48小时的琼州海峡客滚运输正式恢复通航,这条连接海南岛与大陆的“海上生命线”,终于在台风余威渐散后,重新跳动起强劲的脉搏。

台风过境:从“紧急制动”到“严阵以待”
时针拨回48小时前。7月20日午后,今年第6号台风“韦帕”以强热带风暴级登陆海南文昌沿海,中心附近最大风力达10级。作为我国华南地区最繁忙的海上通道之一,琼州海峡因受台风外围环流和风暴潮叠加影响,海面风力一度超过8级,浪高3.5米,远超客滚船安全航行阈值。为确保旅客和船舶安全,交通运输部南海航海保障中心与琼粤两省海事部门紧急启动防台应急预案,自7月20日18时起,全面暂停琼州海峡省际客滚运输。
“停航不是‘一刀切’,而是精准研判后的科学决策。”海口海事局通航管理处处长张立明介绍,停航期间,海事部门通过VTS(船舶交通管理系统)24小时监控海峡航道,联合气象部门每小时更新台风路径和海况信息,并利用AIS(船舶自动识别系统)对辖区内12艘客滚船实施“一对一”动态跟踪,确保每艘船都锚泊在安全水域。“那两天,我们的值班电话几乎没断过,既要安抚滞留旅客情绪,又要协调港口做好物资储备。”张立明说,秀英港和徐闻港共开放了12个临时待渡区,准备了2000余份餐食、500余件应急物资,确保滞留人员在台风影响期间的基本生活需求。
复航准备:从“全面体检”到“分秒必争”
7月22日凌晨5时,台风“韦帕”中心已移入北部湾,对琼州海峡的影响逐步减弱。此时,秀英港码头已是一片忙碌景象:红色的港口龙门吊开始运转,清洁人员正冲洗被台风雨水冲刷的栈桥,维修团队逐一对20艘待命客滚船的锚机、雷达、救生设备进行“拉网式”检查。
“船舶复航前必须通过‘健康体检’。”海口港务局船舶调度中心主任王芳指着停靠在泊位的“信海16”号说,每艘船需完成主机运转测试、消防系统演练、救生艇吊放等12项关键检查,其中船舶稳性测试尤为重要——台风过境后海面仍有2-3级余风,船舶装载需严格控制重心,确保航行时“不偏不倚”。
上午8时,随着最后一批滞留旅客完成值机,秀英港售票大厅的电子屏上跳出“8:30起陆续恢复航班”的提示。在深圳工作的海口人陈先生拖着行李箱快步走向登船口:“我从20号下午就滞留在这里了,本来买了21号回深圳的票,结果台风一来全取消了。这两天港口免费提供热水和泡面,工作人员还帮我们联系酒店改签车票,现在终于能走了!”他的语气里带着归心似箭的急切,却也难掩对港口服务的认可。
通航时刻:从“汽笛长鸣”到“双向奔赴”
9时整,随着海事部门下达“开航指令”,“信海16”号的螺旋桨开始高速旋转,在海面划出一道白色的航迹。站在驾驶舱内,船长李卫国盯着电子海图上不断跳动的航标数据,手稳稳地握住舵轮:“现在海面能见度超过5公里,风速3级,浪高1.2米,完全符合航行条件。”
与客滚船同步恢复的,还有货运通道。在徐闻港码头,满载着海南椰子、菠萝蜜的冷链车正排队登船。“这批水果是三亚果园今早刚摘的,再晚两天就可能烂在仓库里。”运输公司负责人赵师傅说,琼州海峡停航期间,海南生鲜农产品的陆路运输成本上涨了近3倍,许多果农只能眼睁睁看着订单取消。“现在通航了,下午就能到湛江,明天一早就能摆上广州的超市货架!”
据统计,复航首日琼州海峡预计发送旅客8000余人次,货物1.2万吨,其中冷链物流占比达40%。“这不仅是一条交通线,更是海南的‘经济生命线’。”海南省交通运输厅副厅长李志强表示,随着台风影响完全消退,琼州海峡将逐步恢复至日均160班次的常态化运营,全力保障暑期旅游旺季和农产品运输需求。
防患未然:从“应急响应”到“长效机制”
复航并不意味着防台工作的结束。记者从南海航海保障中心获悉,目前该中心已建立“台风预警-动态管控-事后评估”全流程机制,未来将进一步优化客滚船锚泊资源分配,推广“智能气象导航”系统,通过AI算法提前24小时预测最佳航行窗口,最大限度减少台风对运输的影响。
站在秀英港的观景平台上,看着一艘艘客滚船往返于琼州海峡,海风送来咸湿的气息,远处的高楼在蓝天下若隐若现。这场与台风的“遭遇战”,既检验了我国港口应急管理的硬实力,也诠释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服务理念。正如一位老船长在复航仪式上所说:“大海不会永远风平浪静,但我们有足够的智慧和勇气,让‘海上动脉’永远畅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