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武汉,热浪裹着长江的湿润水汽漫过街巷,可在汉口江滩七期的亲水平台边,却有一片清凉的明亮——30亩向日葵正以最热烈的姿态铺展成海。晨光初露时,花盘上的露珠折射出碎钻般的光,待到日头升高,千朵万朵的金黄便追着太阳舒展,将整段江岸染成流动的油画。

从”杂草滩”到”打卡地”:江畔的生态蜕变
站在防洪堤上远眺,这片向日葵花海沿着长江岸线铺展,与对岸武昌的龟山电视塔隔江相望。很难想象,三年前这里还是另一番模样:因长期缺乏系统规划,部分区域被野生杂草覆盖,虽保留着江滩的原生态,却少了几分精致。”以前带娃来玩,只能吹江风看轮船,孩子玩半小时就喊无聊。”常来江滩散步的陈阿姨指着脚下的花田感慨,”现在好了,连我妈都愿意坐半小时公交过来拍照。”
改变始于2022年。武汉市启动”江滩品质提升工程”,提出要让”每一寸江滩都可亲近”。园林部门经过多轮调研,最终选择向日葵作为核心景观植物——这种耐旱、喜光的作物与长江流域的气候高度契合,更重要的是,其向上的姿态与江滩的开阔地势天然契合,能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我们试种了5个品种,最终选了’油用向日葵’和’食用向日葵’的杂交品种。”江滩管理中心负责人王磊介绍,”不仅花盘大、花色饱满,还能兼顾生态效益,花籽成熟后还能收集起来做公益捐赠。”
花海里的众生相:每个角度都藏着生活的甜
上午九点,花海已迎来第一波高峰。穿碎花裙的小女孩提着泡泡机在田埂奔跑,彩色的泡泡飘到花盘上,惊得蜜蜂”嗡”地飞起;戴草帽的老爷爷举着智能手机,让孙女帮忙调整自拍角度:”把我身后的向日葵都框进去,要拍得清楚些,发给台湾的弟弟看看!”;穿汉服的姑娘们站在花田中央,裙裾扫过金黄的花瓣,快门声此起彼伏。
最热闹的要数亲子区。3岁的乐乐拽着爸爸的衣角,仰头问:”爸爸,向日葵为什么一直跟着太阳转呀?”爸爸蹲下来,指着花盘上的管状小花:”因为它们的’小脑袋’里有个’生长素’,就像小朋友喜欢追着妈妈跑,向日葵的花盘也喜欢追着太阳公公。”话音刚落,乐乐就挣脱手向前跑,结果被田埂上的蒲公英绊了个踉跄,却笑着扑进爸爸怀里:”我要当小向日葵,永远跟着爸爸妈妈!”
摄影爱好者老周架着三脚架,镜头始终对准花田尽头的那座白色观景台。”那里是黄金机位。”他指着远处说,”下午三点,阳光会穿过观景台的廊柱,在花海上投下斑驳的影子,那时候的光影最有层次。”为了捕捉最佳瞬间,他早上六点就来占位置,”你看这张,”他翻着相机屏幕,”穿红裙子的女孩站在花田里,背后的江面上有货轮驶过,波光和花色叠在一起,这就是武汉的夏天——热烈又温柔。”
从”一时美”到”四季景”:江滩的生态智慧
临近中午,气温升至32℃,但花田间依然人来人往。细心的游客会发现,每片花田旁都立着木质的科普牌,用漫画形式讲解向日葵的生长周期;田埂边设置了直饮水点和分类垃圾桶,志愿者举着提示牌提醒”轻踩花田,拍照留美”;不远处的江滩驿站里,工作人员正把新鲜采摘的向日葵花盘分装成小份,免费送给游客体验剥瓜子的乐趣。
“我们不只是种一片花,更是在打造一个有生命力的公共空间。”王磊说,为延长花期,园方采用了”分期播种”技术,从6月下旬到7月中旬分三批播种,确保7月至8月都有花可赏;考虑到生态平衡,特意保留了花田边缘的野豌豆、狗尾草等原生植物,为蝴蝶、蜻蜓提供栖息地;下一步还计划在花田旁设置小型气象站,实时监测土壤湿度、光照强度,用科技手段助力花卉养护。
夕阳西下时,花海褪去正午的炽烈,镀上一层暖金色。一对老夫妻互相搀扶着走在田埂上,奶奶指着花盘说:”你看这向日葵,老了也不掉瓣,还结着籽儿。”爷爷笑着应和:”就像咱们,过了这么多年,还是这么亲。”江风掀起他们的衣角,远处的江桥亮起灯光,与花海的金黄交相辉映,勾勒出武汉最温暖的夏日轮廓。
这片向日葵花海,从来不是孤立的美景。它是城市与自然的温柔对话,是生态与人文的巧妙融合,更是普通市民对”美好生活”的生动注脚。当孩子们追逐着蝴蝶跑过花田,当老人们在花海里重拾青春的记忆,当年轻人在镜头里定格幸福的瞬间,我们忽然明白:所谓”夏日花约”,从来不是某一朵花的绽放,而是整座城市与它的居民,共同书写的一段关于热爱与希望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