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1日,西班牙纳瓦拉赛道(Navarra Circuit)的夕阳将柏油路面染成金红色。当最后一圈的电子提示音响起,13岁的孙圣博驾驶着贴有五星红旗拉花的春风CFMOTO战车冲过终点线时,看台上此起彼伏的欢呼声几乎掀翻了看台顶棚。看台上的中国车迷举着手机的手微微发颤——这是Moto4级别赛事历史上首次出现中国车手夺冠的画面,《义勇军进行曲》的激昂旋律第一次在这片欧洲摩托车的圣地上空回荡。

从”小车迷”到”Moto4新王”:13岁的赛车奇迹
站在领奖台中央的孙圣博,白色头盔下是一张还带着少年气的脸庞。这个去年还在国内参加青少年摩托车培训的孩子,如今已成为Moto4赛场上最受瞩目的新星。据赛事官方记录,这是他首次参加Moto4级别赛事,却以”黑马之姿”连续三站登上领奖台,并在周末的收官战中以1分23秒08的成绩力压两位本土强手,将冠军奖杯收入囊中。
“我记得第一次摸到摩托车把是在7岁那年。”赛后采访中,孙圣博的普通话带着一丝兴奋的雀跃,”爸爸带我去公园骑小排量越野摩托,我摔了三次,但第三次爬起来时突然觉得——原来速度和平衡可以这么美妙。”从那以后,这个对机械天生敏感的男孩开始系统学习摩托车技术:8岁参加全国青少年摩托车锦标赛,10岁获得省级组年度季军,12岁时被春风CFMOTO天才计划选中,开启了他的职业车手之路。
Moto4:被低估的”GP摇篮”,中国车手的”破局跳板”
孙圣博的夺冠之所以引发行业震动,不仅因为他是首位夺冠的中国车手,更因为Moto4这个级别的特殊地位——在摩托车运动的金字塔体系中,Moto4介于MiniGP(儿童组)与Moto3(青年组)之间,是全球顶级赛事MotoGP的人才储备库。这里汇聚了各国的”未来之星”:2023年Moto3世界冠军西班牙车手罗德里戈·加西亚(Rodrigo García),正是从西班牙Moto4赛事中走出;CFMOTO Aspar车队(即孙圣博所属车队)的两位王牌车手奎尔斯(Khairul Idham Pawi)、霍尔加多(Marcos Ramírez),也曾在Moto4赛场完成职业首秀。
与国内部分车队热衷”速成式”参赛不同,春风CFMOTO的天才计划始终强调”慢培养”。从10岁前的基础骑行训练,到12岁后的专项技术打磨,再到13岁逐步接触低级别职业赛事,每个阶段都配备了欧洲顶尖教练团队定制的训练方案。”我们不追求孩子早出成绩,而是要让他们在16岁前建立完整的赛车认知体系。”春风CFMOTO青训总监、前Moto2世界冠军技术顾问卡洛斯·桑切斯(Carlos Sánchez)表示,”Moto4就像大学的必修课,这里的弯道处理、轮胎管理、体能分配经验,是直接跨进Moto3无法获得的。”
纳瓦拉赛道的中国时刻:一次突破背后的产业觉醒
孙圣博的夺冠,也让世界看到了中国摩托车产业的深层变革。过去十年间,中国不仅是全球最大的摩托车生产国(年产量超2000万辆),更在高端竞技领域完成了从”旁观者”到”参与者”的身份转变。春风CFMOTO作为国内一线品牌,近年来通过赞助Moto2、Moto3车队,建立欧洲研发中心,将赛事经验反哺民用车型,形成了”竞技反哺民用”的良性循环。而孙圣博所在的青训体系,正是这一战略的”人才引擎”。
“以前国内家长总认为’玩摩托是不务正业’,现在越来越多的家庭主动把孩子送来学赛车。”孙圣博的启蒙教练、国内知名青少年摩托车教练张伟感慨道,”这两年我们俱乐部的小学员数量翻了三倍,很多孩子不仅车技出众,文化课成绩也能保持班级前20%——赛车不是 ‘玩物丧志’,而是需要极强的专注力、抗压能力和逻辑思维的运动。”
下一站,Moto3!中国车手的”星辰大海”
夺冠后的新闻发布会上,孙圣博的眼睛亮了:”我想成为像洛伦佐(前MotoGP世界冠军)那样的车手,站上最高组别的领奖台。”按照春风CFMOTO的天才计划,表现优异的青训车手在完成Moto4赛季后,将获得Moto3级别的参赛资格。这也意味着,这位13岁的少年有望在2026年正式向Moto3发起冲击——而这一目标,比他同龄段的欧洲车手普遍提前了1-2年。
站在纳瓦拉赛道的围场边,看着孙圣博与队友们调试战车的背影,我们忽然明白:所谓”中国速度”,从来不是简单的成绩突破,而是从人才培养到产业生态的全面升级。当13岁的中国少年能在欧洲顶级赛事中夺冠,当国产摩托车品牌开始主导青训体系的技术标准,我们看到的不仅是赛场的胜利,更是一个国家对”匠人精神”的坚守,对体育产业的深度布局,以及对年轻一代无限可能的信任。
或许正如孙圣博在夺冠后说的那句话:”以前总觉得冠军很远,但现在我知道——只要敢出发,就没有到不了的远方。” 对于中国摩托车运动而言,这或许才是这场胜利最珍贵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