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浴血荣光》:央媒盛赞背后的革命史诗与人性温度

——兼论主旋律剧作的创新表达与时代价值

一、央媒定调:一部“波澜壮阔的革命英雄谱”

2025年暑期,央视一套黄金档播出的《浴血荣光》以开播收视率1.5%的成绩成为现象级剧作。央广网评价其为“给历史赋予新的美学表达”,尤其称赞其通过“无名者与伟人共享历史舞台”的群像叙事,构建了一部“革命英雄谱”。这种评价并非空泛——该剧以1927至1935年中国共产党从南昌起义到遵义会议的奋斗史为背景,首次将“党指挥枪”原则的形成轨迹(南昌起义发端、三湾改编奠基、古田会议定型)通过细腻的事件链拆解呈现。例如,南昌起义不再是一笔带过的“枪响即胜利”,而是通过周恩来与贺龙的密谈、朱德设宴麻痹敌军等细节,还原了革命初期的谋略与凶险。央媒的肯定,实则是对该剧“历史真实与艺术创新平衡”的认可。

二、三大创新亮点:从“神坛伟人”到“烟火英雄”

  1. 剧情:人民史观的具象化
    与传统抗战剧不同,《浴血荣光》摒弃“个人英雄主义”,转而聚焦“人民创造历史”的主题。剧中虚构的闽西林裁缝一家,父母与四子皆投身革命,通过跑交通、制军装等“微小贡献”,折射出千千万万普通人的觉醒。领袖人物亦被赋予人性褶皱:毛泽东(王仁君饰)会为战友牺牲落泪,朱德(王志飞饰)因警卫员之死当众哽咽,周恩来(陈龙饰)在决策前反复权衡。这种“去神化”处理,让历史人物从教科书走入现实,正如观众所言:“原来毛主席也会为碎掉的月饼流泪。”
  2. 叙事:历史事件的“温度链”
    导演陈力采用“青春化叙事”,将宏大历史拆解为可感知的细节。例如湘江战役中,战士以身体堵枪眼的镜头未渲染血腥,却通过坚定的眼神传递信仰力量;遵义会议不仅展现毛泽东的“农村包围城市”理论,更刻画朱德摘帽表态的忠诚瞬间。这种“事件链+情感链”的双线结构,让历史不再是冰冷的时间轴,而是充满张力的生命故事。
  3. 人物:形神兼备的“复活术”
    演员的极致还原成为亮点:侯勇以八字胡、烟斗和湖南方言塑造贺龙的“草莽智慧”;王志飞虽外形与朱德不尽相似,却以“沉默中的杀气”复刻其运筹帷幄;王仁君则通过“拈碎月饼”“脱衣救报童”等细节,展现毛泽东的柔软与决断。央媒虽未直接点评演技,但“将历史人物从书本中‘请’出来”的赞誉,已是对演员“形神合一”的最高肯定。

三、时代价值:青春热血与信仰传承的“双向奔赴”

《浴血荣光》的成功,在于其回应了当代青年的精神需求。一方面,剧中革命者平均年龄不足30岁,他们的迷茫与抉择(如徐特立丧子后仍入党)与当下年轻人形成跨时空对话;另一方面,“人民就是江山”的主题与新时代价值观呼应,如闽西群众“为穷苦人打天下”的朴素理想,揭示了革命的历史必然性。B站超5000万的话题播放量证明,主旋律剧同样能引发年轻群体共鸣。

浴血之路,荣光何在?

该剧的深意,或许藏在毛泽东的台词中:“我们今天的浴血奋战,是为了让子孙后代能在阳光下自由歌唱。”在娱乐至死的时代,《浴血荣光》以历史温度对抗快餐文化,用“人性叙事”取代口号说教,这正是央媒盛赞的根源——它让革命从“陈年往事”变为“赤诚浪漫”,也让信仰的力量穿越百年,直抵人心。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