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美了!”“这场演出,犹如一场穿越时空的梦幻之旅,令人陶醉其中。”“舞台设计简直绝了,极简的东方美学,却蕴含着无尽的韵味。”“第一次在舞台上目睹十二花神的风采,服装造型堪称完美,每一处细节都彰显着古典之美。”“当宝石花在舞台上闪烁光芒,当月白戏服随着水袖轻盈翻飞,仿佛瞬间穿越到了明清宫廷,那扑面而来的古韵,令人心醉神迷。”……7 月 11 日、12 日,由北方昆曲剧院精心雕琢两年多的宫廷风格昆曲《游园・惊梦》,在上海大剧院大剧场华丽上演,成功征服了沪上观众,成为城中热议的焦点话题。这场集非遗工艺、宫廷美学与现代舞美于一体的艺术盛宴,以其穿越百年的东方独特气韵,在申城掀起了一股昆曲热潮。

非遗工艺,雕琢东方审美意韵
宫廷风格昆曲《游园・惊梦》源自汤显祖的经典名著《牡丹亭》。北方昆曲剧院的创作团队以宫廷文献《升平署扮相图》《宫廷演剧穿戴提纲》为基石,特邀故宫专家参与创作,对杜丽娘 “游园惊梦” 的经典段落进行了别出心裁的宫廷美学重构。在剧情方面,保留了杜丽娘与柳梦梅梦中相会、地府追寻、现实重逢的核心脉络,同时创新性地融入了清代衍生的花神群唱《大堆花》段落,通过十二花神手持非遗 “宝石花” 法器的 “堆花” 仪典,巧妙地串联起梦境与现实的奇幻叙事,为观众带来了耳目一新的观剧体验。
剧中十二花神手持的 “宝石花” 法器,无疑是非遗工艺的生动呈现。每一件法器均采用玉石和宝石纯手工雕琢镶嵌而成,历经选料、雕琢、镶嵌等数十道复杂工序。薄透的花瓣与金丝缠绕的花蕊,在灯光的映照下流光溢彩,熠熠生辉。当演员轻轻挥动法器,宝石花如同真正的花朵般摇曳生姿,与群唱段落《大堆花》共同营造出 “花开富贵” 的震撼视觉奇观,让观众得以亲眼见证传统珠宝工艺与戏曲艺术跨界融合所产生的奇妙魅力。
演员们的戏服同样令人眼前一亮,仿佛是一幅幅行走的文物图鉴。服装造型严格依照明清宫廷文献记载进行设计制作,杜丽娘的 “月白衫子”“对儿红披” 青衣采用苏州全手绣工艺,缠枝莲纹通过细密的针法勾勒得栩栩如生,月白色调既展现出宫廷的华贵气质,又衬托出少女的灵动活泼。十二花神与睡魔神的服饰更是参照故宫文物精心复刻,从纹样到配色都经过了严谨的考据,使得演员们仿佛从宫廷画卷中款款走出,举手投足间都散发着 “一顾倾人城” 的古典韵味。
一流团队,演绎经典永恒魅力
除了令人惊艳的宫廷风格,该剧的主创团队同样实力超群。该剧由北方昆曲剧院副院长、一级演员邵天帅领衔主演。邵天帅师从张静娴、胡锦芳等昆曲大师,工闺门旦,曾荣获上海白玉兰表演艺术主角新人奖、中国昆剧节优秀表演奖等诸多殊荣。在《游园・惊梦》中,她凭借细腻入微的身段和空灵婉转的唱腔,将杜丽娘的少女情思以及对爱情的执着追求演绎得丝丝入扣,淋漓尽致地展现了角色的魅力。柳梦梅一角由功底扎实的二级演员王琛担纲,他师承王振义、邵峥、李东升等京昆名家,在《牡丹亭》《西厢记》等剧目中积累了丰富的表演经验,此次在剧中的精彩表现也赢得了观众的一致认可。
在唱腔设计上,《游园・惊梦》巧妙地融入了宫廷雅乐元素,笙箫钟磬的编配与传统曲牌相得益彰,为观众带来了一场听觉的盛宴。舞美设计则以三面旋转 “月亮门” 和七层纱幕构建起极简美学空间,通过几何线条勾勒出园林曲径,灯光投射形成 “似隔非隔” 的朦胧意境,配合 12 位白衣花仙与 8 位黑衣舞者的虚实对照,引导观众充分发挥想象,完成情境建构,实现了传统戏曲虚拟性与现代舞台技术的完美融合,充分彰显了戏曲艺术的独特魅力。
“这部剧凝聚了剧院及主创团队 100 余人的心血与努力,更体现了大家对中国美学的深刻理解、创作热情与艺术理想。” 该剧导演张鹏感慨地说,“《牡丹亭》的故事家喻户晓,但艺术表达可以多种多样。上海作为一个演艺大码头,观众见多识广,从观众的热烈反响来看,他们非常喜欢我们的《游园・惊梦》,这也是我们钟情于来上海演出的重要原因之一。”
宫廷风格昆曲《游园・惊梦》的成功上演,不仅为沪上观众带来了一场难忘的艺术享受,也为昆曲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注入了新的活力,让更多人领略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与独特魅力。相信在未来,这样的优秀作品将继续在舞台上绽放光彩,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