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正值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80 周年,一部名为《一张报纸的抗战》的原创话剧,即将在年底揭开神秘面纱,于北京和香港率先与观众见面。这部由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和香港大公文汇传媒集团联手打造的作品,承载着特殊的历史意义与文化使命,它将把人们的目光拉回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聚焦于一群以笔为枪的报人,展现他们在抗战中 “文化抗战” 的壮丽篇章。

在新闻发布会上,中国对外文化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郭利群的话语掷地有声。他表示,打造这部话剧,是希望以表演艺术的形式,带人们重温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缅怀为民族解放事业奋斗的报人先烈,让更多人了解新闻、文化工作者在抗战中的重要作用,让 “文化抗战” 的历史真实被看见。中国对外文化集团一直以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为使命,打造了众多兼具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的精品剧目。而这部《一张报纸的抗战》,未来将在各地巡演,走进更多人的视野与心中,成为传承历史、弘扬精神的经典之作,还将逐步走向国际舞台,成为连接中国与世界的精神桥梁。
香港大公文汇传媒集团总编辑张国义则将目光投向了那些真实的报人群体。胡政之、吴鼎昌、张季鸾、范长江、萧乾等,这些《大公报》的报人,在抗日战争中,面对民族危亡,以笔作枪,唤起民众共赴国难,书写了不朽的报人抗战传奇。将《大公报》的抗战历史搬上舞台,对坚持文化自信和弘扬时代精神,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这部话剧由编剧朱海执笔创作,采用六幕音乐话剧的形式,突破了传统历史剧目的范式。它创新运用多元素舞台语汇打造沉浸式剧场效果,LED 光影的巧妙运用,舞台上不停息的快节奏出报场景,都将给观众带来独特的体验。更值得一提的是,剧中人物均以《大公报》历史上真实姓名呈现,还会有连续的抗战名篇,让观众仿佛穿越时空,置身于那个战火纷飞却又充满热血的年代。
朱海在谈及创作历程时,坦言有一种巨大而神奇的力量吸引着自己。为了完成这部作品,他找来上百本有关《大公报》的书籍,一遍遍重读《大公报》抗战时期的报道,常常泪流满面、不能自已。他说:“《大公报》的战地通讯就像‘吹响的号角’,振奋民族精神,鼓励全民族抗战,在当今民族复兴的时代背景下,亦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想象一下话剧的场景,或许在某一幕中,灯光骤暗,只有舞台中央一盏微弱的油灯闪烁。胡政之、张季鸾等几位《大公报》的核心报人围坐在一起,脸上满是凝重。窗外是隐隐约约的炮火声,空气中弥漫着紧张的气息。张季鸾紧握手中的笔,声音沙哑却坚定:“国难当头,我们的报纸就是战场,这一支笔,就是我们的枪!” 话音刚落,远处传来敌机轰炸的轰鸣声,房屋微微震颤,纸张散落一地。但他们没有丝毫慌乱,迅速捡起纸张,胡政之大声说道:“排版不能停,印刷不能断!哪怕只有一份报纸能发出去,也要让民众知道,我们还在,抗战还在!”
灯光转换,另一幕场景呈现。范长江风尘仆仆地从战地赶回,身上还带着泥土与硝烟的气息。他冲进编辑部,将一份沾满汗水的稿件递给编辑:“前线的战士们在浴血奋战,他们的故事必须让更多人知道!这是我在战壕里写的通讯,一定要尽快刊发!” 编辑接过稿件,指尖触碰到那带着温度的纸张,仿佛感受到了前线的热血与激情。很快,排字工人紧张地忙碌起来,铅字在他们手中跳跃,一篇篇充满力量的报道逐渐成型。
舞台上,LED 光影营造出漫天烽火的景象,快节奏的出报场景让人目不暇接。一份份《大公报》从印刷机中送出,如同一张张传递希望与力量的传单,飞向四面八方。报人们的身影在灯光下穿梭,他们的眼神中闪烁着对民族的热爱与对胜利的渴望。那些抗战名篇被深情朗诵,声音回荡在剧场中,撞击着每一位观众的心灵。
据悉,在北京和香港首演后,该剧还将在抗战时期《大公报》辗转办报的天津、上海、武汉、重庆、桂林等地巡演,让更多地方的人们感受到那段历史的厚重。而且,它还有计划去国外演出,让世界看到中国报人在抗战中的英勇无畏,了解中国 “文化抗战” 的伟大力量。
这部《一张报纸的抗战》,不仅仅是一部话剧,更是一座连接过去与现在、中国与世界的桥梁。它让我们铭记历史,缅怀先烈,更让我们在新时代传承和弘扬那份以笔为枪、为国担当的精神,激励着每一个人为民族的复兴而努力奋斗。